细数当今中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刑辩律师无论在哪个国家,刑辩律师始终是法治的基石,是推动国家法治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对公民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
他们为自由辩护,为生命辩护。
“刑辩律师”本身就是他们至高荣誉。
在当下中国,刑事辩护律师对法治进程的影响无疑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他们在刑事辩护舞台上演绎着精彩和传奇。
数律界风云人物,还看今朝!张思之——“律师界的良心”“如果你能从我败诉案子的辩护词里讲出一件事、一句话是我讲错了,我都认输。
”——张思之张思之,一个几乎没有打赢过一场官司的律师,却在法律界被尊称为“中国最伟大的律师”。
年已83岁的张思之谈到案件时精神矍烁,张思之曾为“四人帮”集团做辩护律师张思之,1927年生于郑州。
1956年受命组建北京市第三法律顾问处,一年后被划为右派,劳改15年。
1972年入北京市垂杨柳二中教书。
改革开放后,重返律师界。
长期以来,担任很多重大案件的辩护律师,如1988年大兴安岭大火庄学义“玩忽职守”案;1994年高瑜“泄露国家机密”案;2003年郑恩宠律师“泄密”案。
从潘家园移居崇文新世界,83岁的张思之独来独往已两年有余。
赋闲之余,张思之偶尔地接见些朋友,多数时间看看书写写文章。
如果说中国律师界还有一位元老级人物的话,那么说是张思之应该无人有疑问了。
张思之最令人瞩目的辩护经历大概要算1980年11月12日,他被指定为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审判案件中的辩护律师。
但江青对张的态度和能力颇有微词,而且拒不接受“叶、邓派来的律师”。
因此,张思之转而出任林彪反革命集团案李作鹏的辩护人。
张思之由此名声大噪,而他为异端辩护的职业律师生涯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面对多位被告人的诚挚委托,他从未表示过拒绝,一度被称作此类案件“专业户”。
尽管张思之在律师界很有声望,但他办理的案件没有一件胜诉,唯一一件一审胜诉后还被检察院抗诉,最终依然难逃失败的命运,以致“屡战屡败”成了张思之律师执业生涯的一道标签,贯穿他律师生涯的主线。
虽然“屡战屡败”,但张思之说,“如果你能从我败诉案子的辩护词里讲出一件事、一句话是我讲错了,我都认输。
”这是他说过的最狂妄的一句话。
张思之的良心与见识,得到了法律界的公认,他被称为“律师界的良心”。
这些可以从他所办理的案件中得到印证。
2000年,《我的辩词与梦想》一书出版,这本汇集张思之近20年来就所代理案件写作的辩护词的专著,被北京汉语研究所重视,张思之因此获得“当代汉语贡献奖”。
颁奖词说,“张思之先生的存在,表明了通往自由的旅途中,不仅要做叛徒的吊客,还要做异端的辩护。
”同时赞扬他“以哲人的智慧、诗人的激情、法学家的素养、政治家的立场”,写出了“黄金般的辩词”,“丰富和改变了汉语的精神与内涵。
”最近几年里年,张思之很少代理案件,但他一直密切跟踪国内发生的重大案件,并每每发表观点甚至为之努力奔走,扮演着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张思之被人们称为“大律师”,新中国的一部“辩护史”,回望五十年,他却很谦虚,他说:“对中国的律师制度,发自内心地讲,我是有愧的。
我基本上没有什么建树.....”。
其曾言“即使只能做一个花瓶,我也要在里面插一枝含露带刺的玫瑰”,这是了张思之律师对司法改革的追求,对法治中国的渴望与奋斗。
这位耄耋之年的律师说:“我老了,但我还是看得到希望。
”他的心从没停止对法治中国的期待。
田文昌——“中国刑辩第一人”田文昌,京都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现任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
中华全国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
田文昌以擅长办理各类典型疑难法律事务而著称,“学者律师”,其名字被录入《当代中国中青年学者辞典》、《中国教育专家名典》。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实话实说”、“三百六十行”、“面对面”、“人物”等栏目先后对田文昌律师进行了多次专访报道。
田文昌是中国“学者型”律师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刑辩第一人”,他代理过的案子包括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案、第二富豪杨斌案、华夏银行原行长段晓兴案等。
但他的雅号并不总是如此正面,他也曾经被人列为“中国四大腐败帮凶律师”之首,而另外三位都已经犯事进去了,惟独他至今活跃。
在互联网上流传着一篇题为《中国四大“腐败帮凶”律师》的文章,把田文昌列为四大腐败帮凶之首。
而十年前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田文昌是一个仗义执言、为民请命的包青天形象,而又有公众舆论又把他称为“腐败帮凶”,他就是这样一个受争议的律界人物。
多少年后,人们回忆起田文昌时,记忆最深的是田文昌的:“律师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律师既不代表正义,也不代表邪恶!”。
却鲜有人知道他还说过:“律师不代表正义,但不意味着律师不追求正义!”他虽受争议,但依然没有动摇他在刑事辩护界的地位及影响力!陈有西“法治的进步不能靠恩赐,也不能靠机遇,它是深思熟虑的行动和顽强不惜的奋争,推动法治建设的是一次次理性负责的公民行动,律师在这样的行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陈有西陈有西现为京衡律师集团董事长、主任。
陈有西出生在浙江宁海大梁山下的南溪村。
在校期间,他的文学才能开始崭露头角,长诗《思春曲》在著名文学月刊《清明》上发表,反思文革后人际关系的冷漠,是中文系第一个在全国文学期刊上发表长诗的大学生。
陈有西在律师界能取得如此荣誉,得益于他后天的历练。
他并非真正的法学出身,初入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皆由体制之手按需分配安排。
中文系出身而入法律之门,陈有西的法学资本全部来自于他的自学实践。
他戏称这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大学中文系的学习经历,历练了他的学习能力,而非提供他之后工作所需的知识素养。
陈有西在四十五岁时,辞别体制,开始了律师生涯。
十年后在李庄案中一案成名。
重庆检方决定对李庄案撤诉之后,他发表文章称“李庄案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法治社会新兴力量的崛起。
是这些综合力量,在全方位地推动着中国的官方、中国的整个社会回到民主与法治国家的正确轨道上来。
中国依法治国的潮流已经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
李庄案的撤诉,是法治中国的胜利。
”此后,在南阳杨金德案、北海律师伪证案、沈阳夏俊峰案等热点案件,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从邓玉娇案到李庄案,从药家鑫案到北海案,从夏俊峰案到李昌奎案,以及现在的21世纪网涉嫌敲诈勒索案中也可以听到陈有西的声音……在一系列以重大案件为基础的公共事件中,陈有西很少缺席。
陈有西而他的原则是坚持独立、绝不站队。
他借助着自己的学术网站和微博,发表了一系列有力度的评论,犀利的文风,精湛的法理,引领了舆论的方向。
由此,陈有西的微博点击量也一直堪称是业内的翘楚。
因李庄案一辩成名的陈有西,自李庄案开始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
此前,他的舞台主要在长三角。
而在获得全国性声望后,陈有西开始在中国刑事辩护舞台名震全国,当然律师界同行对陈有西是褒贬不一、赞毁参半。
他的律师生涯的中一个致命的是他不能以一个纯粹的法律人而存在。
这和他的文学出身有关,早年陈有西文学专业毕业,曾有人这样赞誉他的文学才能:“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超过了法律方面的成就”。
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他在中国刑事辩护界的影响力。
说起陈有西,他是一介文人,文学才子,但人们不能忽视的是他在中国律坛的地位,曾一度同行封陈有西为“中国律坛影帝”,“律坛影帝”的称号不管是对他在律坛地位的肯定,还是对他爱拍摄照片的挖苦与讽刺,陈有西却是坦然处之了。
无论面对多少毁誉,他都以淡定的态度处置。
在一场场风波中,这位有影响力的律师始终都没有倒下,无疑他的成就和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斯伟江——“正义的化身”“正义虽然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斯伟江斯伟江原来是以诉讼仲裁、知识产权等民商事法律事务,为公司、个人提供常年或专项法律服务,以知识产权方向为主。
近几年来,斯伟江已完全转型为一位刑事辩护律师。
斯伟江信奉,在法治社会,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
在非法治社会,法律人的抗争,才是法律人的尊荣。
将懦弱无言混同于自甘寂寞,是法律人的悲哀!斯伟江,一个豪迈的名字,在刑事案件中,他的辩护风骨虽没有独树一帜,但会显示出他的傲人风骨,不畏强权。
斯伟江曾著文其与陈有西之间的差异,陈有西算是一个竭力维护体制。
斯伟江并非是痛恶体制,而是保留了一个独立知识分子的人格与立场!“在历史审判面前,谁都无法逃脱。
违背法律的人,必将被法律所严惩。
天理昭昭,李庄必有昭雪的一天。
这句话,送给李庄,也送给所有的法律人。
正义虽然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这是斯伟江在李庄案二季辩护词最后一段话。
让人感动并敬佩所有那些执业者的良知与操守。
他的那一句:“正义虽然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被无数的法律人引用。
律师本身不是正义,但他却代表着正义,斯伟江律师被称为“人权派”律师的代表人物!王思鲁——“法庭常胜之王”“竭力赢取诉讼,依法维护当事人权益是律师的天职,是律师眼中的正义!”——王思鲁王思鲁,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主任,金牙大状律师网首席律师。
他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作为后盾,累积丰富的实战经验为基础,倾尽心血编著《金玉良言——律师职业生涯启示录》、《胜者为王——与您分享如何赢在法庭》等书,将自己宝贵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律师同行及未来的法律之星。
《金玉良言——律师职业生涯启示录》被称为律师入门的教科书,《胜者为王——与您分享如何赢在法庭》被誉为“法庭战场上的实战宝典”。
王思鲁并非是在海南民警雷庭被控非法拘禁罪案中突显出来的影响,早在十年前,他已经在刑事辩护界显露身手,他以一个律师界新手崭露头角时就展示出了在刑事辩护方面的过人天赋,仿佛他就是为了做一名刑事辩护律师而生的。
他在为马学明被控贩卖10500克海洛因案辩护中,获得无罪的好结果。
海内外的媒体大量报道,其中“金牙大状死刑变无罪”,他开始以“金牙大状”盛名远扬。
他刑事辩护生涯中重视“以个案的公正处理推动法治进程”。
也正因为这种理念与信仰,他只接手有理有据的案件。
他对亲自办理的案件,在接案选择时很挑剔,他一年亲自办理的不超过五起案件。
在这一点上他与张思之是相反的,张思之面对当事人的诚挚委托,从未表示过拒绝,一度被称作某类案件“专业户”。
王思鲁一路赢得了众多的大要案,他追求赢,每一个案例都力争达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大化,他的追求使之赢得了众多的经典案例。
他说:“胜诉是给予律师的最高酬金和最美桂冠,不仅是当事人希望看到的,也是律师孜孜以求的。
”这是他追求赢的信念所在,他可能为了赢取胜诉不惜一却代价。
王思鲁在律界有受争议之处,那就是律师同行曾说他是具有功利主义的王道意识,他的功利主义大概就是说他对案件追求赢的强烈企图心了。
至于他的王道意识,大概应是他的气魄与“法庭之王”的霸气。
他在法庭上常表现一种充满智慧的霸道和王道,不知是他与生俱来的刑事辩护天赋亦或是他多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富庭辩艺术。
他曾坦诚财富和名望是评价著名律师的重要标准,他追求承办案件胜诉的强烈欲望充分地反映在其众多的语录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