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结最全03709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1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物质——意识哪一个是本源,哪一个是第一思维——存在统一性的问题○2社会历史观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世界如何存在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事物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4世界的本质问题: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世界的本原(宗教)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第一唯物主义一元论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起说(最高成就)不是科学的、猜测的、难以解释相互之间的联系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本原(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基础,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5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唯一特性)(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库管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2)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知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3)客观实在性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局限性○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绝对运动、承认相对静止)否认运动——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否认主体——唯心主义○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客体的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出书、发明)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实验尝试性、探索性的○2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处理社关使两个基本矛盾解决,推动社会发展(4)科学的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世界的运动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1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是否具有强大的革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鲜事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趋势○2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3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2、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对立联系、发展变化、内部矛盾︱︱孤立、静止不变、否认内部矛盾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原因和结果(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特点: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的,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客观和普遍的联系:(承认/不承认)普遍性——唯物主义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意义:找出原因认清本质,提出方法解决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今后行动(二)必然性和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的,统一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占支配地位,决定发展方向)辩证统一的关系:(1)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补充,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机械决定论——都必然唯心主义非决定论——都偶然(三)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包含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存在,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预示着事物发展的前途,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不存在相互转化意义:1、一切从现实出发2、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创造条件把可能转化为现实(四)内容与形式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活跃易变形式:表现内容的方式(载体)相对稳定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

相互转化。

(五)本质和现象对立统一关系:(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表面:可直接感知内在:不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是同类别中一般的共同的(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平静的真相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是不存在的意义:对事物认知不能停留在表面分析现象是揭示本质的的途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规律和自然规律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1、人的自觉活动有目的、有意识,但相互作用、相互冲突,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支配人的自觉活动思想动机,变化是有规律的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意识及其能动作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性劳动的产物,起决定性作用(2)本质:1、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3、社会的产物(感性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庸俗唯物主义: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根本途径—社会实践能动性: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质和计划性2、具有主动性、创造性3、对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4、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1、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的前提2、认识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精髓1、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2、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4、是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首先: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为了更好的实事求是其次: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提供了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阶级基础(3)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成与创新 (最直接、最重大的影响)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英国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英国社会主义空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生物进化论马、恩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研资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创立了科学理论,实现了社义理论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由本质决定的)首先:源于实践,总结经验,提出新理论其次:立场鲜明,批判研究,剔除错误观点,吸收积极合理的内容再次:不断发展,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1848年2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列宁的最大贡献《论欧洲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几点说明:1、马、恩共创 2、不仅是马、恩,包括它的继承人3、必须一脉相承本质一致4、科学的体系,核心地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根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实事求是(揭示了自然、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经受实践检验并发展)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批评和自我批评)鲜明的政治立场(只为无产阶级服务)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含义: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要求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其次: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意义: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先进性的决定因素其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的动力,党的源泉再次:实践基础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变革先导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推翻治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根本、全部思想的核心)目的和方法目的:树立正确的三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倾向)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目的/来源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提供新的经验、观察、研究手段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本质1、主体:人(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2、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观性对象性)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意识(感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主题在观念理论上理解并把握客体(3)相互作用: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课题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尚未被认知的事物——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不存在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发展,将来会被认识反映论——主体————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旧唯物主义——客体————消极的主体对课题的直观的反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理性认知到实践(第二次飞跃)一飞的条件:(1)材料丰富(2)正确方法二飞的意义:只有二飞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在实践中:感性认识(初级阶段)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表面的感觉——知觉——表象推理认识(高级阶段)抽象的、间接地、相对稳定的、深刻的概念——判断——推理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割开: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唯理论——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