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首保研路,寄语后来人

回首保研路,寄语后来人

回首保研路,寄语后来人从2009年3月中旬打算保研,到11月9日完成现场确认,我长达半年之久的外校推免旅程总算画上了一个众多同学的羡慕中敲开了JZ大学的校门,但恐怕只有和我一样亲身经历外校推免的同学们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己从一头雾水、迷茫担忧的状态出发,摸着石头过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圆了自己中学时代的名校之梦。

把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写下来,与众多有志于保送外校读研究生的西农学子们共勉,也希望自己这段时间所积累即将走上外推保研路的2007级的学弟学妹们以启迪。

由于我本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我的大部分经验对同学参考价值更大些。

推荐免试研究生,简称推免,就是咱们常说的“保研”,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大四)不用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直接按照推免方向分为“内保”和“外推”两种。

关于保送本校大家都可以从自己学院辅导员、老师或班主任处了解大致程也相对简单,基本不需要自己做出较多专门性的准备,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名列专业前1/4~~1/3的同学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

保外(外推)就复杂多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等诸多原因,本校的老师或同学能提供的帮助比以说绝大部分工作要自己殚精竭虑的准备,小心翼翼的备战,更多的时候是孤军奋战。

可喜的是我们学校外推成当高的,拿今年最终确定的结果来说,在185名外推学生中,顺利保研的高达184名,其中181位同学推免或“211”类院校,除去清华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其余的“985”高校都有西农学子成功的外推案例。

其实,外推不神秘,更谈不上是难以实现的神话!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外推的切身体验,从头到尾谈谈外推保研过程中和大家几个问题。

一、外推的基本条件在回答这个保研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之前,我特别愿意用下面这句话做个总体概括——“外推是一项时间统工程。

”因为它基本上就是本科前三年综合实力的一个积淀和升华,除了要求前三年学习成绩的总体排名考前的学习能力、专业基础、科研能力、外语水平、学术潜力,乃至沟通与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会被所期望的学校放考察一番。

所以,要想成功保送外校,没有过硬的综合实力是行不通的。

全国各个学校每年的保研都是从大四第一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开始的,也就是每年的九月份,初步完成录取工作是旬。

准确的说,我们学校今年的保研政策是在9月18日开始的,即开学后第二或第三周。

今年的政策是这样的几年不会有大的变动):首先,学校教务处按照全校的大学科分三大类,比如说文科的院系:经管、人文、外语三个学院是一个大类(经然后根据前三年的学积分成绩(注意:80分以上才有资格)和外语六级成绩(换算成百分制)按照0.8和0.2计算总成绩,然后再将以上三个学院进行综合排名。

然后,隔了三、四天,教务处又出了个文件要求所有符合保研资格者(名单上居前列的几百名),填写申请保校这可是一道单选题,二者不可兼得!然后再把申请校外的同学按照大排名,取前面若干名,比如说经管文法类是49名。

根据我的统计和推断,三年学习成绩(与综合测评没有任何关系)稳居专业内前1/10应该没有多大问六级成绩在500分甚至550分以上,绝对相当有保障!再次,学校教务处给最终获得外推资格的同学发放一份《外推交流证明》以及办理必要的盖章手续等。

学校能为是这些,其余的各项前前后后的工作都要自己在亲力亲为了。

二、外推的主要环节第一步——估计专业排名,自我估计定位。

一般在大三下学期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出来之后,纵观一下自己三年来的学积分和班内排名,大家心里大概就有数言,按照每个班级30名同学,学积分在85分以上并且通过六级,基本上都有希望,但很少有班级(基地班除破3人。

确信自己有这个可能之后,就要结合本人实力,考虑下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问题了,这可是至关重要的须本着胆大、心细的基本原则,深思熟虑的做出全盘考虑。

对于有志于攻读研究生的同学来说,这个问题一般在大三新学年之初就要结合自身实际,基本确定下来。

第二步——搜集学校信息,联系意向导师。

这项工作应该算是实际行动的开始,想要去得自己满意的地方,尽早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个人认为暑假开始之时月份或8月初算是恰当的,因为太早的话,难免出现一些意外的变数;太晚的话,比如9月份才开始,就会因毛手毛脚,错过联系优秀导师的好机会,尤其是理工类导师以及文科类有较大招生权的外校导师,很有可能在确定了招生意向。

其实这个阶段精力主要是花在网络上,我记得自己当初在7月份,每天上网不少于3个小时,主要从事以下三搜集自己期望的学校接收外校推免生的政策、相关学院招生信息,尤其是上一年的政策材料,一般都能在他们的重点看看这些文件里的要求自己是否基本满足;二是看看自己打算读研的专业基本情况、综合实力(尤其是全国力量)等等,是否对推免学生有特殊要求。

如果以上两环节没有问题的话,就要考虑联系意向导师了,自己必须途径(包括网络、同学、亲友、老师等)搜集到足够的信息后才开始发送电子邮件,如果你幸运的获得了某位老复,恭喜你成功了大半。

根据我的经验,联系导师的环节除了具备过硬的条件,还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技术,当然气。

因为,大多数学校的文商科类导师不像理工类导师那样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况且你还要与无数看不见的校的同行们竞争数量有限的“优质”导师。

关于上述问题的应对,建议大家百度一下,经常登录“保研论坛”,相信想要的答案。

第三步——获取外推资格,投递相关材料。

走到这一步应该是在9月中上旬,按着咱们学校要求的程序进行,获得外推资格之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按照系所要求的程序,寄送申请材料;但需留意很多学校比如:厦门大学、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月下旬或9月上旬会有一个网上申请的环节,其实和寄送的材料要求差不多,主要是为了方便对方学校或院系其实,各个学校对外校推免生的要求大同小异,相同的地方主要包括:审查申请人所在学校及专业的综合实力、名、科研实践表现(论文为主)、外语水平以及获得评奖评优的各种荣誉等等。

不同之处,主要是在要求高低和要求高低自然是按对方院校在全国的实力和地位了;对于申请和投递材料的截止时间可以参考上一年度的文件,早准备。

接下来一段时间就是等待获得复试通知。

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如果做不好的话,有可能前功尽弃。

相信任何一个理性的保研者都有不止那么一定要仔细研究不同目标学校的复试时间安排以及地理位置,万一有冲突的话,要仔细思考进行取舍。

第四步——获得对方通知,参加院系复试。

各个学校或院系,都会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网络或电话方式发出复试通知,在时间安排上华北地区的名牌大学较早人大、南开、山大等通常在9月底之前;而江浙沪地区,以浙大、南大、上交大为典型代表,通常选在十一黄汉、西安、成都等中西部的高校多数在10月中旬左右组织复试;其他高校聚居区如广州、厦门,通常也安排在之前。

复试不外乎为笔试、面试或者二者皆有,具体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院系的要求。

笔试一般为专业知识和英重在考察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面试主要是以问题回答、论文答辩、英语翻译形式为主,重在考察学生的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等。

关于复试的准备工作,可以在暑假里花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备战(其实还是那句话靠三年来点点滴滴的积累),效果会很明显的。

正常情况下,在我们从复试地点返回之前,就会被告知是否被对如果幸运地在第一次复试中就拿到了接收函(估计60%以上的人能够首战告捷),基本上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宣功了。

如果不太幸运的成为了剩下的40%也不要灰心,抓紧根据其他复试通知,转战下一所高校(差不多又有3只要你的目标不是太脱离客观实际和本人实力,很少有同学(不到10%)接连吃三次以上的败仗。

毕竟,每失到一次极好的锻炼,相应的面试时技能和“功力”也就提高了几成。

第五步——开心返回母校,处理善后事宜。

这个阶段的一切工作相比前面的“千辛万苦”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只要你小心翼翼地按照咱们学校和对方院校的息登记表,进行网上报名,按时现场确认等工作,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唯一值得牵挂的就是来年六月份的正式了。

三、外推的个人经验(一)及早准备,多方咨询对那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者而言,本人有没有上研究生的意愿以及打算以何种方式上研究生?也就是确定自己是研之路的问题必须在大三下学期确定下来。

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外校情结”且有保外可能的同学,从准备方式上两种类型:一种就是“两手准备型”,即以保研为主,以考研为辅,给自己留好了退路,不至于在大四上学期保外考研的复习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对于那些信心不足,把握不大的同学建议采取此种战略。

另一种就专业前几名,综合实力相当不俗的同学,基本没有给自己留什么后路,其实由于他们目的明确,准备充分,这类率往往更大。

我本人属于后者,即从未考虑过自己外推不成功会怎么样,个人甚至认为只要目标恰当,根本不存能性。

具备外推实力,确定自己非保外不可的时候,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就要趁着没有放暑假,主动向身边的老师院主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熟悉自己情况的人咨询求助,便于分析好自身实力,做出恰当的判断。

尤其需珍靠信息渠道则来源于本专业上届保外成功的学长们,往往他们的意见更具有权威性。

总之,就要多方打听情况,获取各个相关层面信息(也包括网络搜索手段)。

我本人当初的经历是这样的,由于一直以来都是本专业第一名,英语等方面也不错,一直有出国读研的打算。

在之初,我就开始和班主任老师座谈,然后拜访了最了解我的任课老师(我们系的副主任),她们的确帮我理清了在公费出国和外推保研之间短暂地踌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又向学院辅导员郭老师了解了一下去年大概的外推条坚定地认为自己更适合也更应该推免外校。

这样在大三下学期,我的重点就是一方面好好学习,保持住现有的学一方面,把自己较弱的科研方面加强起来,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

同时,积极地与自己的所有了解自己的任课老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当然,我没有忘记从本专业05级保研最成功的学姐(保送到南京大学)那里“取经”。

此外我又向我们的霍院长请教,让他帮忙定个大方向。

也就是那个时候对自己保研的前景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以后自的准备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就是建议大家把身边可以利用的人力及网络资源“都不放过”,尽可能做最充分的前期准备。

(二)因己制宜,恰当定位其实这项工作和上面的准备工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推免的成败,不得不单独提的各项准备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比较、审视自己实力,斟酌确立外推目标的过程。

这里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选择学校。

至于哪个为主,和高考选志愿差不多,要看自己抱着什么心态。

个人认为,读研究生专业更重要一些1、先说说选专业,多数情况下保研是保本科攻读的专业或相关专业,一般不主张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类别。

以我最感兴趣的是国际政治和公共管理类,在咨询了我们院长后,他告诉我经济和管理可是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研就是说如果我选择管理类专业,自己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对于保研复试基本没多少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