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
因为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涵义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因而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不过,我们仍然能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获得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些共同的理解。

(一)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看法
和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学者都曾发表过不尽相同的看法。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水平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水平。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
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

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

4.人格健全,性格、水平、价值观等均正常。

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

6.精力充沛地适合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五快”、“三良”。

“五快”指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三良”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水平、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学者佐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3)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4)准确理解周围环境;(5)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6)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

叶一舵教授认为,既然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合(如前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个体适合正常或良好。

具体地说,从个体横向适合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心理适合(自我适合)标准和社会适合标准;从个体纵向适合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标准应分为生存适合标准和发展适合标准,这两个维度共同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

如图所示:
发展适合
心理适合
社会适合
(自我适合)
生存适合
从以上相关心理健康标准的众多表述中能够看出,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确切的判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无论是在临床医学上,或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不存有一套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判断标准。

因为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即使使用某种测量工具实行检测,也不可能像生理指标那么客观、准确。

所以当前所使用的各种判断标准都仅仅一种相对的标准。

当前,常用的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统计学标准。

指利用统计方法确定心理健康常模,与常模相近则为正常,随偏离常模愈远,异常愈严重。

例如华东师大周步城教授修订的MHT量表用100道测试题评定被试者在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指标上的状态。

每个分项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总量表的临界值是64。

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在某项指标上的得分超过8,说明他在该项指标上存有着问题。

而如果总得分超过64,则表示他在所有的项目上都存有问题。

2、社会学标准。

以个人能否适合社会生活,能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

一个能符合社会生活基本要求,行为被社会所接受的人,才能在社会中与绝大部分人交往,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正常的关系。

3、医学标准。

这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各种心理障碍的典型症状作出概括和归纳后,以是否存有致病因素或异常症状作为参考依据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判断标准。

比如,在医学上有对各种身心疾病的生理症状的描述,这些症状有的可经由精神病医生凭借临床经验观察所得,也有的靠医疗仪器检测得出。

凡符合某一身心疾病的病症者,就会被认为是心理不正常。

4、心理学标准。

这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况。

我们知道,同一发展阶段的人具有该阶段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他们身上的体现,就是他们所具有的共性,也正是这共性的存有,我们才能够把握人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规律性。

持这种判断标准的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能和同龄人相符,就说明他的心理发展出现了问题,也即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准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要准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明确并且重视以下两个问题:
1.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两个方面。

智力因素指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感知觉水平、记忆水平、思维水平等等。

其中,思维水平是智力的核心。

良好的思维水平,不但包括概括水平、判断水平、推理水平和分析水平,还包括个体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品质。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活动之外又对智力活动起着推动作用的一切心理要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如此,心理各要素组成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某些方面好一些,另外一些方面则薄弱一些,很难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定位在一个点上。

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所以我们理应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既然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那么这种状态肯定有着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一时的心理不适,不能证明一个人心理的不健康。

事实上,人也只有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才能说明其心理是正常的。

其实,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处于健康和不健康在这两个状态的中间位置,很少有人是完全的不健康,也很少有人是完全的健康。

同样,我们也理应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简单地把人截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部分。

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一些这个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阶段性与暂时性,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具有一定年龄特点的心理行为特征。

这种问题随着学生心理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准确的教育和引导,自然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认为,从学生的“具体表现”来看,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作为衡量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从测验角度看,智
商在70以上属于智力正常。

但就心理健康的要求来说,学生的智商应在90以上,至少应不低于80。

当然,判断一个人智力是否正常,单凭量化的手段是不够的。

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应该具备较强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水平,能够准确看待周围的各种事物,在理解环境、理解世界和理解自我时持有客观的态度,才能适合现实和未来的生活。

换言之,从经验角度看,学生只要能正常地适合学习和生活,智力就是正常的。

第二、保持良好的情绪。

这里所谓的良好情绪,指的是一种适度的、平衡的情绪。

即表现出与客观情境和年龄相符合的情绪;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能够采取积极的方法摆脱消极情绪,自我控制情绪,保持稳定、平衡、快乐的主流情绪。

第三、人际关系和谐。

在与人交往时,能够主动关心他人,协助他人;表现出真诚、尊重、理解和接纳;具有准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使一个人保持与他人和环境的和谐一致,同时也说明了他具有改善同他人的关系,建设稳定向上的人际氛围的愿望。

第四、意志标准。

表现在行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和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一经形成,将对人的一生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

一个意志健全的人,肯定会自觉寻求自身最大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五、行为反应协调。

表现为对不同刺激的适度反应,不会过于激烈或过于冷漠。

还表现为所作出的反应符合年龄特征。

人在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都会表现出相对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理解、言谈举止表现为符合年龄心理特征,是其适合现实的重要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