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文语言规范

公文语言规范

1.公文的语言特色(1)语言风格①庄重语言端庄,格调郑重严肃。

主要借助庄严的语言表明严正的立场和严肃的态度,要对受文者产生必要的强制性。

用语不能轻佻。

②精确表达意思务必真实确切,是非分明,爱憎分明,无虚假,无错漏,褒贬得当,语言明确,没有它种理解和歧义,无懈可击。

③朴实用语平实自然,通俗易懂,明白通畅,通俗易懂。

遣词造句不浮华夸饰,无权力渲染之能事,不矫揉造作,剔除想象成份。

忌堆砌词藻,滥用辞格,半文半白。

④精炼简明扼要,精当不繁,每一字句都有实实在在的意思。

要务去浮辞,当详则详,当简则简,忌冗长空泛,但又不苟简。

⑤严谨含义确切,文句严谨,细致周密,分寸得当。

忌语意模糊,含混不清。

⑥规范符合现代汉语规则及一般逻辑规律(少数民族的公文为民族语言)。

(2)词语特点公文所用词语,为规范化的书面词语。

忌生造词语,忌半文半白词语。

词语含义确切。

一般以双音节词为主,少数庄重、典雅、含义精确的单音节词,如此、何、悉等。

使用频率稍高。

应使用词形确定、含义精确的特定的公文专用词语。

介宾词组、联合词组、“的”字词组使用频率较高。

(3)语句特点语句应完整确切,在文中有较强的独立性、关键性的文句,脱离上下文仍不生歧义、不易被曲解、歧解。

纯粹起启承转合作用的语句极少。

有专门表达公文主题的主题句。

用陈述句多,祈使句居其次,疑问、感叹句式又其次。

单句常有较多限定性、修饰性成份。

泛指性无主句较多。

用“是……的”判断句式较多。

复句用得较少。

(4)表达特点议论、说明、叙述三种基本表达才式在不同文种中侧重点不同。

要求直陈其意,不渲染、不婉曲。

反映问题全面真实,不事虚构加工。

只表述对解决现实具体事务有价值的事理。

并且有较强的程式化、规范性。

所使用的符号系统统一通用。

2.公文词语的选择(1)措词准确认真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使词语的意义符合客观实际。

(2)褒贬适度注意分辨词语的感情色彩,正确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

(3)防止音调害义注意词语和语调时语义的影响,以提高表达效果,避免产生歧义误会。

(4)遵循语言法则(下略)。

3.公文语句组织(略)4.公文中若干事物和概念的特殊表达要求(1)时间的表达公文时间的表达应准确,日期应标明年、月、日,不可用笼统的时段:“今年”、“本月”、“上半年”。

有的公文在特殊情况下应标示出确切的时、分等。

年份一律使用公历年份的全称。

(2)空间的表达地名第一次出现的,属国外的应冠以国别,国内的应冠以所属省市名称。

国名地名应用标准名称、标准译名,不用别称、简称。

填空使用表示处所的代词,以防止误解或费解。

(3)职务、姓名的表达各种职务和姓名均用全称;遇一身多职时,只列与文件内容相关者;列一身多职的职务时,国内的应先列党内,再列党外,由高至低排序;国外的则尊重对方习惯;国外人士以新华社公布的标准译名为准,后用圆括号注明其外文名称;若干人并列出现时,按一定标准来排序。

(4)数量的表达公文中数目概念应用确数表示,一般不用约数、概数。

表示增加时,用倍数或分数;表示减少,只用分数而不可用倍数;在“增加、提高、增长”等或“减少”、“降低”、“缩小”等词语后,谨慎用“了”宇;度量衡单位必须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公布的中文名称。

(5)范围、程度、语气、神态表达(略)5,修辞格在公文中的运用修辞方式只有少部分适用于公文写作,公文更主要的是依靠选词与炼句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修辞格的运用,则处于辅助地位。

之所以并非所有修辞格均适于公文,这是因为有些修辞格在公文中有妨害直接表意、易生歧义、平增文字符号数量等缺陷,所以夸张、双关、反语、比拟、象征、婉曲、含蓄、幽默、讽刺等修辞格在公文中是不能使用的。

公文中常用的只有引用、比喻、借代、排比、反复、对比、换算等几种修辞格。

(1)引用通过援引现代语言材料的方式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格。

使用的频率极高。

(2)比喻在两种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中,用其中的一种来描写和说明另一种。

其作用可将道理讲得浅易懂,可增加表达的形象性。

(3)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另外一种与本体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借体)名称来代替。

(4)排比将内容密切关系,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句子连珠炮般一起说出。

其作用有助于气势贯通,条理清晰;语言结构整齐,和谐流畅;抓住特点做重点的勾画。

(5)反复有意让同一词、语、句重复出现。

(6)对比将互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得事物的性质更加分明,加深人们对其理解和认识。

(7)换算将难识的或需特别强调的数量加以折算,以更加具体、可感、直观形象的方式加以表达。

6.公文专用词语由于表意和表现特殊色彩的需要,公文中有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这些词语的词形确定,词义精确特定,用途稳定专门,成为公文的专门词语。

(1)称谓词语即公文中表示称谓关系的词语。

如“XX同志”、“本”、“贵”、“该”以及外国人常用的“陛下”、“殿下”、“阁下”、“先生”、“夫人”等。

(2)领叙词语即引导文件直接叙述根据、事实或主张的词语。

如根据、据、本着、奉、欣悉、为……特、……现……如下等。

引出被追叙事实时所使用的词语,用于引出对有关事件办理过程的叙述和说明。

如经、业经、即经、并经等。

(4)补叙词补充叙述文件主要内容之外的其它内容时使用的开端词。

如“另:……”、……”、“再:……”等。

(5)承转词语承接上文转入下文的关联词。

如为此、据此、有鉴于此等。

(6)祈请词语表示请示或希望的敬词。

如敬请、谨请、恳请、务请、烦、敬希、尚望等。

(7)商洽词语有礼貌地征求意见时用的带探询语气的词语。

如妥否、当否、是否可行、是否得当等。

(8)受事词语因得到有关支持、鼓励等,向对方表示感激用词语,如蒙、承、承蒙、多蒙、荷、是荷。

(9)感盼词语希望对方尽快满足某方面愿望时使用的表示激、盼望之情的词语。

如深表感意、谨致谢忱,以……为感,以……为盼,切盼等。

(10)令知词语表示命令的词语。

如着、着令、特令、责令、责成、务须、切勿、严禁、不得、毋庸等。

(11)告诫词语表示叮咛告谓和训诫的词语。

如切切、毋违、不得有误,以……为要,以……为宜等。

(12)见解词语表示对事物认识、态度、主张的词语。

如应、理应、确应、应予、本应、似应、准予、照准、拟于、缓议等。

(13)判定词语表示裁断的词语。

如系、显系、以……论等。

(14)时态词语表示时间状态或时间方面要求的词语。

如兹、嗣后、片刻、行将、届时、值此、如期、展期、亟待、俟等。

(15)目的词语直接交待或强调行文目的的词语。

如特予公告、此布、此令、此复、以示训诫、立此存照、特备案存查等。

表示文、物上报过程、方式或要求的词语。

如呈请、报送、报请、报批、呈上、附上等。

(17)颁行词语表达公文颁发、执行方式、过程或要求的词语。

如颁布、发布、下达、颁行、参酌执行。

(18)核查词语表示审核、督查方式、过程或结果的词语。

如审核、审议、核准、查验、壹询、核发等。

(19)结尾词语表示正文结束的词语,如此令、毋谓言之不预、望……执行、此复、按……办理、由……起施行、特……请查浅谈公文的语言艺术一、公文语言提倡简洁、精练,所谓“要言不繁”、“惜字如金”好公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作者非常重视语言的提炼,力争做到言简意赅。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的第一部分“三个伟人”、“三次巨变”的高度概括,便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历史进程阐述得十分清楚,极富内涵,是公文“要言不繁”不典范。

公文语言为什么特别强调简洁、精练呢?首先,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的文种,在保证全面、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只有尽可能精练。

公文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工作动态以及据此确定的政策、措施,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按照其本来面目如实表述,才能准确反映,避免产生歧义或褒贬失当。

其三,公文语言简练,可产生严肃、庄重的效果,增强其权威性。

公文具有法定的效力和强制执行的约束力,它所表达的意图是需要相关组织、个人去遵循、执行、办理的,可以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所以,公文语言的语气多肯定、少模糊,多要求、少议论,说一不二。

如汉高祖刘邦在夺取政权后发布的《入关告谕》,只用了99个字就全面、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政策,其中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更是仅10个字,但已树立起了新政权威严公正、取信于民的形象,可谓掷地有都必须,令人不敢不从。

要使公文语言精练,除了要有写作基础外,最重要的是主题鲜明。

在动笔之前,一定在明确为什么发文,发这篇公文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要求等。

只有明确了主旨,起草过程中才能正确地选区择词语,凡是与主题目无关的词汇、语句,即命名再优美、精彩,也要坚决舍弃。

这种方法,人们大都讲的是材料的选择,其实语言也是一样。

一些缺乏经验收报告的同志写公文,找来很多参考材料,觉得哪句话都好,就不加取舍一概采用,结果文章写得很长还不着边际。

另外,要使语言精练,修改也十分重要。

在起草过程中,撰写者难免受会担心把意思说不清楚,要求提得不够完备,容易把一句话的内容反复讲,无形中造成语言重复、罗嗦。

其实,大多数公文,万其是在行业内部发的公文,阅读者都是内行,一些常识性或即时性的意思大家都懂,没有必要在文中重复。

在修改时,把这样的话删掉,把意义相近的数句话史留下一句,公文的语言自然就简练了。

二、公文语言贵在质朴、追求自然晓畅公文语言应开门见山,直叙胸臆。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15000字,大量使用直叙性语言,语议明确,明白易懂。

《决定》内容共12个部分,各部分都用一句简短、明确的话作标题,句式全是陈述句,每一句都以一两个关键词为中心,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代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不加客外的修饰。

在正文中也是如此,每个自然段都以一句极富有概括力的话起首,讲出此段的中心意思。

随后再分层次依照内在关系分述,一句和一句之间看似随意,但逻辑严密,说理层层递进。

比如,在论及国有此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时是这样论述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组织发生了积极变化,但目前仍不合理。

主要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

”接着,直接就提出了对策:“要区别不同情况。

继续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类似这样的段落在《决定》中比比皆是,这些语言看似平淡,实际上寓意深远,概括力很强,虽然朴实无华,但并非随意道来,而是深思熟虑、独具匠心的结果。

公文还应尽量使用大众化语言,不用冷僻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