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隋唐 课件 (共56张ppt)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隋唐 课件 (共56张ppt)

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 平衡君权 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
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问题探究
●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异同
(1)相同:形式上都是相互制约 (2)不同:
设置目的 分权内容 分权部门
三省 六部 制
加强皇权
决策 审议 执行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 生产部门,南青北白;唐 三彩;丝织吸收波斯风格
商业:隋朝大运河;官府 对市有时、空严格限制; 唐晚期出现夜市;邸店; 柜坊和飞钱;在广州设市 舶使,专管对外贸易;瓷 器之路
政策:唐中期后,重农抑 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思想:三教并行,佛、道挑 战儒学正统,韩愈提出复兴 儒学 科技:①雕版印刷术;《金 刚经》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 军事; ③造纸术由阿拉伯人 外传
(1)积极性: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否定特权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 ④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近代西方国家吸 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重点阐释 (二)藩镇割据
2.藩镇割据的特点:
(1)拥兵自重,对抗中央,割据一方 (2)自置官吏、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 (3)不向朝廷交纳贡赋,
3.影响
(1)进一步削弱唐的统治至最终灭亡 (2)发展成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重难点问题解读
●科举制的演变
开创:隋朝,隋文帝时采取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完善:唐朝,贞观年间,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必修Ⅱ)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宋明理学 科技成就 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精神文明 版块 (必修Ⅲ)
专题一 第3课
专题二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宋明理学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的古代艺术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 政治 度创新,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
‘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 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 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 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 淆了门下省、中书 省 的职能,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 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商 定后再奏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 的“违制”,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
大事的讨论,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2)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3)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
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对点练: 4.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
高考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581—907)公元6—10世纪
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隋唐
(581年——907年)
开元盛世 (713-741)
武则天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755-778603年)两税法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589隋
统一
581隋建立
618年唐建立
907年唐灭亡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 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 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 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 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 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 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 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 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旧唐书》
重点阐释 (二)藩镇割据
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出现的背景
(1)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
(2)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兵农 合一)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职业军人), 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
(3)为防御边疆少数民族侵扰,赋予节度使太大的 权力
(4)安史之乱削弱中央实力,边镇扩展到内地
(2)消极性:
项目
重才
轻品
消 极
官本位
影 思想
响 禁锢
思想
史实阐释
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 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的发育;科举制度所 孕育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 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 发展
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发展:北宋,扩大录取范围及增加录取名额;严格考试程序:乡试、
省试、殿试(定制、“天子门生”)三级,糊名法,防止 考试作弊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改革: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及时务策,开设经济特 科 废除:1905年清末新政
重难点问题解读
●科举制的评价
续性
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
决策与行 政分离
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 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 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
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 部门协 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 同机制 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
隋 唐 时 期
①国家统一,疆域 辽阔,政局长期稳 定,贞观之治、开 元盛世
②中央:确立和完 善三省六部制 ③地方:道-州-县 唐中期设置节度 使,安史之乱后
唐朝逐渐形成藩镇 割据 ④选官:科举制
农业:均田制在唐朝中期 后遭到破坏;农具:曲辕 犁、筒车;安史之乱后经 济重心基本南移;经济制 度:租庸调制,后改行两 税法
对点练:6.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
其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唐代的六部管的都 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这 说明
A.“家国同构”被彻底颠覆 B.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 C.家天下逐渐向公天下过渡 D.古代政治制度渐趋完善
解析 在我国,严格的宗法制度虽然在周代以后不复存在,但
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
职责之一是
A.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
C.替皇帝革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
选A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可看出是匡正皇帝过失,
故A项正确。
对点练: 3.唐初继承隋制,“故尚书省上承君相,
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之制颁而 节制之机关,非实地执行之机关也”。材料表明唐朝初 期尚书省
实现权力 有效监督
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 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
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
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
实现权力 分配均衡
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 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 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
帼名媛的言行并加以评述,编纂出封建制度下的妇女章程,是
为《女则》。唐太宗“令梓行(雕版印行)之”。请你判断
《女则》的印行应依次经过
①尚书省 ②御史台 ③中书省
④门下省 ⑤礼部
⑥工部
A.①④③⑤ຫໍສະໝຸດ B.③④①⑤C.③④①⑥D.③②①⑤
答案:B
对点练: 2.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
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
其“家国同构”的模式和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故A 错误;B错误,皇权在明清时期空前强化,排除;封建社会是 “家天下”,C错误;从国事、家事不分到国事、家事分开,说 明古代政治制度渐趋完善,D正确。答案 D
[新思维]
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表现为以下5
个方面:
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
A.总理朝政,成为三省的核心 B.为全国政务执行机关 C.与中书省、门下省地位平等 D.与中书省、门下省相互牵制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初年,尚书省上承皇帝,下总百司, 是全国行政的总枢纽,是政令制度颁布和节制的机关。也就是说, 此时的尚书省权力很大,总理朝政,故选A项。B项与材料信息 “非实地执行之机关也”不符。C、D两项中的中书省、门下省 材料未提及。
三权 分立 制
防止专制 维护民主
立法 行政 司法
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
实质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民主 制度
重难点问题解读
●藩镇割据
节度使,地方长官。 唐中期为了加强边境 的防御,在边境重要 地区设置军镇,称为 藩镇,长官叫做节度 使。安史之乱后,内 地亦设立。 他们“招令遗孽,治 兵缮邑,部下各数万 劲兵,文武将吏,擅 自署置,贡赋不入朝 廷,虽称藩臣,实非 王臣也。”
评价三省六部制
特点:(1)三分相权:三省之间既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