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篇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第二篇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后期,应当可以初步建立起一个场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了。 该模型应包括以下要素: (1)现场邻近地区的地质条件 (2)区域及局部的地下水流动系统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3)确定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流动及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二)初步现场踏勘
(4)确定污染物迁移途径及优势流的通道:这些通道包括水
力梯度很高的地层及岩石与土壤中的裂隙。 (5)确定污染物的性质:在概念模型中加入污染物的性质是 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确保污染物的产生与迁移成为现场监 测与调查过程的中心。 (6)确定污染物的可能受体,以评价环境影响程度:受体可 能包括人、植物、动物及水生生物。
监测孔过滤器的长度及其在地下的埋设深度取决于:(1)污
染物在饱水带与包气带的性质,(2)监测目的。
(二)监测孔设计
5 监测孔的位置与数目
在一个监测过程中,监测孔的位置与数目和该监测过程 的目的密切相关。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性质 及勘察区域的范围都是确定监测孔的数目及布置方式。当然, 现场的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越复杂,污染物的运动情况 也越复杂。勘察区域的范围越大,监测孔的数目应越多。
异性,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在时间差分的探地雷达剖面上有 明显的反映
(四)地下水污染研究中常用的水文地质
参数及其地球物理响应
传统地球物理方法应用于地下水污染评价时,应注意 确定地下介质的孔隙度、饱和度及渗透率,传统上采用井
中地球物理方法。
在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三个参数中,只有饱和度参数 随时间变化较快
沉积物样品的处理和保存方法。
思考题
1. 简要总结地下水监测的目的、任务和作用,举例说明监 测在地下水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2. 查阅有关土质土力学和土工实验方面的文献,简要论述 原状土样的采样、分析方法。 3. 查阅有关钻探工程学书籍,详细了解Packer 系统的工
作原理,简要总结岩芯取样的具体原则和关键技术。
表示地下水侧向和垂向流动的剖面图; 所有测定方法得出的水位和物理参数值列表;
五、调查工作的总结及报告的编写
总结污染物运移的主要途径,并对不同的途径进行污染风 险评价; 总结可能影响污染物运移的附加场地条件,为以后的数据 搜集和野外工作提出建议; 总结野外工作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所有监测孔的位置以及
(二)几个重要的概念
2、分辨率——某种方法的分辨率通常是指该方法所能分 辨的地下目标的几何尺寸,它又可分为横向分辨率和纵向 分辨率。 3、信噪比——一般指某种方法的实测记录中有用信号与 各种干扰信号之间能量密度的比值。
4、正演与反演——正演是指利用已知地下介质中某种物
性参数的分布
(三)区域地下水-环境系统模型要素及
坐标表示天线在地表的位置,纵坐标为反射波双程走
时)这种记录反映测线下方底下各反射截面的形态。
(二)测量方式
共中心点法和宽角法 宽角法:将一个天线固定在地面某一点上不动,而另
一个天线沿测线移动,记录地下各个不同深度界面反
射波的双程走时。 共中心点法:如果保持两个天线之中心点位置不变,
不断改变两个天线之间的距离的测量方式。
• 确立初步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二:初步野外调查 • 布置初始监测孔
• 大体厘定含水层
• 开展其他野外工作 三:详细现场调查和试验 • 扩充监测孔网及沉积物采样 • 获取水文地质参数,评估污染物运移途径 四:编写报告 • 绘制平面及剖面流网 • 列出重要参数值 • 总结(报告)及对以后的监测工作进行安排
第二节 初步野外调查
第二阶段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划分并刻画主要的含水层,
大体上确定地下水流向,搜集足够的资料以制定一个详细的 场地调查计划。
第二阶段调查包括对现场特征的勘察及地下水监测孔的
安装。
第二节 初步野外调查
土壤采样可用于以下目的:
(1)确定土壤是污染的来源还是空气与水中污染物的受体; (2)确定污染物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风险大小; (3)与背景水平相对照,确定污染物是否存在及其浓度大小; (4)确定污染物的浓度及其空间与时间分布特征;
地形的急剧变化对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的测量都有严重的影
响 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中,了解介质的局部不均一性和 各向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探地雷达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束的反射来探测底
下目标的一种高分辨率电磁方法。
很强的抗干扰性、极高的采样率、很理
探地雷达是利用宽带短脉冲形式的高频电磁波(主频从101000兆赫级)在界面上的反射来探测有关的目的体。
通过场地调查的第三阶段工作,要形成一个仿真度较高
的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能够刻画主要含水层并绘制出场地 附近地下水流场图,定性评价地下水脆弱性,并识别污染物 可能的运移途径。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考 虑布设更多的监测孔。
(一)钻井方法
1 中空螺旋钻进
2 实心钻杆螺旋钻进 3 绳索冲击钻进 4 空气回转钻进 5 夯击中空螺旋钻进 6 反循环钻进 7 泥浆钻进
(一)搜集前人资料
3 、水文资料
调查内容包括地表水的位置、流动情况、水质、与地 下水的联系方式等。 如果可能的话,已有资料还应包括场地水文地质平面 图、剖面图及初步的概念模型。
(二)初步现场踏勘
在这一阶段,应完成以下重要的踏勘任务:
1. 检查欲用钻探设备的场地可进入性。 2. 对现场的后勤工作进行考察,以确定是否方便清洗钻 孔及获得可供钻探使用的清洁水; 3. 对现场的地质条件进行考察,以确定区域地质条件与
第二节 初步野外调查
土壤采样可用于以下目的:
(5)确定控制及去除污染物方法的有效性; (6)确定各特定污染物对动植物的风险水平; (7)确定污染物的来源、迁移机理及途径、污染物的可能受 体;
(8)确定污染物迁移模型的有效性;
(9)确定前人采样程序是否符合有关环境法规和技术规程的
要求。
第三节 详细场地调查
基岩位置同背景资料是否一致;
(二)初步现场踏勘
在这一阶段,应完成以下重要的踏勘任务:
4. 观察现场地形、排水情况及植被分布,确定钻井液排 放位置; 5. 查明导致污染的化学废物的性质, 6. 确定研究区域内监测设备的状况,
7. 对现场气候进行研究,以获得降雨量及气温方面的资
料。
(二)初步现场踏勘
其地球物理响应
(四)地下水污染研究中常用的水文地质
参数及其地球物理响应
1、孔隙度——当孔隙中的流体成分和饱和度保持稳定时, 孔隙度的变化既可引起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质的变化, 又可产生电性 2、饱和度——当孔隙度保持稳定时,饱和度的变化可引 起电阻率和介电常数的变化
3、渗透率——渗透率的各向异性可产生自然电场的各向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第五章 污染场地水文地 质调查
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时地下水污染研究 的基础和出发点
探测与识别底下污染物
测定污染物的浓度
查明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运移特性 确定地下水的流向和速度
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步骤
步骤
一:初步场地勘察和 始评估 初
工作内容
• 已有资料的搜集整理 • 现场勘查
(三)监测孔安装技术
在监测孔安装过程中必须确保:在特定的深度下安装于钻
孔中的井管滤网完全分开; 井管滤网周围的孔壁没有在钻进过程中发生严重改变;地 下水水质在钻探过程中没有发生显著改变; 套管直径足够大,水位测定仪、地下水采样设备及地球物
理设备可以自由放入;
用于修建监测孔的材料应该与被监测污染物相容。
第五章 地球物理调查
第一节 概论
(一)地球物理方法及测量
地球物理方法传统上可分为重力法、磁法、电法和电磁
法、地震法、放射性方法及测井方法等。
地球物理测量——指利用某种传感器在地表或井中接收 与某种天然场源或人工场源在地下介质中建立的场有关的信 号的过程。
(二)几个重要的概念
1、探测深度——将某种方法在某些条件下所能到达的最 大有效探测深度 某些条件:地质条件、地表条件、观测方式等 有效:理论上和实际上具有足够的可信程度 常见方法:电法、电磁法、地震法、探地雷达。
地下水位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结果土壤含水率向地表方
向逐渐降低。
(二)包气带的监测
该图显示了压力水头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饱水带、毛细带 和包气带的相对位置。
五、调查工作的总结及报告的编写
最终的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部分: 说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剖面图;
每个主要含水层的水位等值线图;
(四) 群井及多水平监测孔
为了精确而全面揭示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时空分布
特征和所经历的复杂过程,在多数场地调查过程中,必须测 定水头及污染物浓度的垂向分布情况。为了获得这方面的信 息,必须使用定深取样技术
第四节 野外试验与室内实验
(一)水力学参数测定
1 、室内方法 a、孔隙度 b、水力传导系数c、给水度和贮水率
第一节 初步场地勘察及初始评估
这一阶段包括已有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场地踏勘。该
阶段的目的是:
1. 描述场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对已搜集整理资料信 息进行验证;
2. 搜集当地的水文资料,包括降雨和地表排水;
3. 搜集有关污染源和污染特性的资料; 4. 确立或改进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 5. 评价与健康和安全有关的潜在问题。
(二)监测孔设计
监测孔的各个设计要素必须以不改变水样的水质为前提。
1 、井径 监测孔的直径大小一般取决于获取地下水水样的设备(提桶、 水泵等)的尺寸。 2、 套管与过滤器材料
成井材料应不吸收或过滤水样中的化学组分,且不应影响水
样的代表性。
(二)监测孔设计
3、 密封材料
当钻进时采用回转、螺旋等方法时,成型后的钻孔直径要大 于监测孔的套管直径。应在监测孔套管和钻孔壁之间充填以 膨润土、水泥或膨润土/水泥的混合物。 4 、过滤器长度及埋置深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