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王国维人生三境看其“境界”说学生姓名张南学号08020102032所在学院名称新乡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2008级指导教师姓名李辉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内容摘要: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转型的产物, 也是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会通的结晶, 其中极为明显地彰显出中国传统的人生与艺术相统一的忧患情结及其观念。
尤其是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更是被大家所称道,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是借用古典诗词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路,借此阐述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结合之后所达到的真景物,真性情,真感情中的真境界。
关键词:《人间词话》;王国维;境界说;三境界;艺术境界Abstract:Wang Guowei’s Realm Ideas are products from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 to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lso the crystals between Chinese aesthetics and west aesthetics. It obviously displays the misery complex and it’s ideolog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life and art .Especially his the Life of The There Realms in his literature what is Human Words and Language are widely known and get praises.Wang Guowei's "three realms" say that borrow classical poetry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to great business, university of asking the only road .Take this paper realm of life and art state combined reached by the true scenery, true temperament, true feeling of true realm.Key words:Human Words and Language;Wang Guowei;The Realm Theory;There Realms;The Art of Realm境界说是古代文艺理论观点之一,是清代学者王国维提出的。
从学术建树以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中国文学和美学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的境界说,这是《人间词话》也可以说是王国维文艺理论思想的核心。
一、境界说的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学说。
1.境界说的演化过程“境界”一词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在古代的典籍和佛教的道义中都出现过境界这一概念。
其本意是“疆域”的意思。
最早在诗论中用“境”字的也不是从王国维开始的,有关诗词的论说中,有人多次应用“境界”一词。
与之相关的钟嵘的“滋味”说,他认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这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美学的要求。
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把诗的境界分为物境,情境和意境3种,这是诗论中的最早的记录。
到宋代之后,“境界”、“意境”逐步被应用到诗歌评论中,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兴趣”,清代王渔洋称之为“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清代诗人王渔洋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虽然他们的说法不同,但内涵基本一致,即都是指在诗词中描写的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既包含着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景物,又包含着是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与王国维同时代的梁启超也曾谈到过“境界”,他在评论黄遵宪的诗时说:“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①表现更为突出的是况周颐,他在《蕙风词话》中一再谈到境界,他说:“无词境,既无词心。
”他还说:“盖写境与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事,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词往往有之。
”他的一些言论已经和王国维有些相似之处。
2. 境界说的独特魅力①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4页。
王国维的独到与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对这一概念本身作了阐释。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又不过到期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②在王国维之前没有人这样去做,他从西方美学汲取营养结合自己填词的经验,为这一术语填充注入了新的内容。
与前人相比,他无论在境界的地位,还是它的应用于分类等各方面,都有了更为明确,深入的认识。
王国维像对待自己的词一样,王国维同样很注重自己的“境界说”,这在其中表现了他对自己学说和自己理论的充分的自信。
其实,对前人的很多论述,在王国维看来,这些论说都无法与他的“境界”说相提并论,他以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严羽和王士祯为例,认为他们提出的“兴趣”说和“神韵”说只不过触及到了诗词创作的表面,而他的境界说却探到了本质。
与其他说法的与众不同所彰显的独特魅力,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则二者随之矣。
”③王国维这么说并不过分,南宋的严羽所说的“兴趣”主要是指作者内心的兴发感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趣,清代王士祯主张的“神韵”说则是指用含蓄的表现手法造成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
他们所看重的都是关于主观精神方面的东西,而王国维不仅注重作者的主观情愿,同时也注重用心表现的客观世界。
因为他认为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有可能产生艺术的境界,方能使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在无形之中融合起来,称为真正的境界。
王国维这么说过:“文学中有二元质焉。
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艺术的;后者,主观的也,人生的。
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
自一方面言之,则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即客观的知识与主观的感情为反比例,自他方面言之,则激烈之感情,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之材料,而观物与描写之也,亦有无限之快乐伴之。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敏锐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文学之事。
”④王国维的“境界”说卓然于世,傲然群外,深邃之中包含很多值得探讨的哲学与美学特质。
“境界”说的创立对于我们了解诗词的内涵,挖掘隐藏在诗词表②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页。
③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7页。
④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5册,《静庵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8页。
面的本质及美学意义都有值得借鉴和探究的美学和理论意义。
二、“境界”说彰显的中国传统的人生与艺术相统一的忧患情结及观念1、“境界”说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
王国维的“境界说”首先有“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之分,“人生境界”是人人都能有的,“常人”就能够达到,而“艺术境界”则只有艺术家、也就是“诗人”才能创造和拥有。
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总是统一于作家的人生境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所能实现的艺术高度,而艺术高度的实现与作家本人的境界又不能分离,作为创作的主体,作家本身的高度与疆域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境界”只有在“审美静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而只有真正的艺术家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天才”才能够超越物我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审美静观”的态度去观照事物,并且将对人生所感一一复现为艺术作品。
所以,王国维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境界。
王国维的“境界”学说包括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境界”学说是王国维的中西文化交汇冲撞下的产物,它体现了王国维试图用“艺术境界”来逃避人世欲望和痛苦的思想,“艺术境界”其实是“人生境界”的艺术化和物态化。
这是选择也是一种态度,更是属于诗人的那种超乎寻常的境界。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境界作为评论诗词的基本标准来看待,因此在《词话》的开篇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⑤在这里,王国维所谓的“境界”是品鉴词的高低优劣的最高标准。
那么何谓境界呢?稍有遗憾的是,王国维并没有给“境界”一词做过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人间词话》的片段式的论说中领会到这一概念的基本的含义。
2、“境界”说的真感情和真性情有作品的有涵养的只得探究的作品都是作家字字珠玑的结晶,只有作家本身⑤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页。
的投入方能吸引具有相同感悟的读者,这就要求作家的所经历的是真实的是赋予作家感情的倾力之作。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⑥这里可以看到丰富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强调了文学作品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撰写作家们的人生际遇,感悟与审美价值,以及为抒发这种真挚感情而对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绘,即要求做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达到这一步可谓之有境界。
所以,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艺术美学的修饰,艺术境界的构筑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人生“疆域”。
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的一段话明确的说明这一点:“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掳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期能观也。
出于观我者,意馀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相互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⑦这就如境界中的诗人的人生境界和作品的艺术境界,缺一不可,“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不能偏废其一,理解“境界”说的精髓和深刻内涵,二者不能遗漏任何一方。
这段话所提到的“意”,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怀,或者说是主观心境,对事物的审美意蕴及人生价值,而“境”指的是客观事物,或者说是客观物境。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只有这两者融合在一起,做到“意境两忘,物我一体”,才可以真正称为“有境界”。
在这其中,作家的人生心境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人生情怀,摹情状物了然于胸而又不一衣带水,独上高楼,有我之境而又无我之境,衣带渐宽而又性情高昂,具有真性情,真感情,方能成为真正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