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湘文化创新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湖湘文化创新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湖湘文化创新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3□金 乐 邓和秋摘 要:湖南是一个经济上欠发达、地理上相对封闭的内陆省份。

但千百年积淀的湖湘文化赋予了湖南人一种经世济用、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

正是这种精神特质,使湖南人在文化产业的认识和实践上先行一步,从而较快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章全面的分析了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历史上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创新以及提出了基于湖南实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湖湘文化 湖南文化 文化产业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0)02-142-05 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

湖湘文化的“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文化主要是指以湖南为主体的近代区域文化。

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从内容上说,它主要包括湖湘哲学思想、湖湘文学艺术、湖湘史学、湖湘教育、湖湘宗教、湖湘民俗民风、湖湘饮食、湖湘广播电视、湖湘新闻出版、湖湘科学技术等等。

湖湘文化产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湖湘文化为依托、以赢利为目标、以实现湖南文化强省为归宿,借助现代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从事湖湘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在外延上湖湘文化产业要比湖南文化产业内容丰富,我们所说的湖南文化产业都包含在湖湘文化产业之内[1]。

就普遍意义而言,湖南文化产业等同于湖湘文化产业。

一、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它与文化事业相对应,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九大门类。

实际上,文化产业的范围远远不止以上门类。

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最起码还应该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信息产业的成分。

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

最早称湖南为“湖湘”者是五代十国时担任潭州军府事的武陵人周行逢。

到宋代时,朱熹称南宋时由胡宏和张栻先后在南岳和长沙岳麓、城南书院讲学的这一派为“湖湘学派”。

元、明、清以来,“湖湘学派”的称法被学者们沿用,但同时又有“湖南学派”、“湖南一派”、“湖南道学”、“湖南学统”、“潭学”“湘潭学派”、“湖南理学”、“湘学”等一些称法并列。

到了近现代,学者们则多盛称“湘湖学”、“湖南学”或“湘学”。

而真正称之为“湖湘文化”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早、中期,其时因为大陆出现“文化热”,海内外一些学者对于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湖南地方文化发生兴趣并展开研究,从而便创造了这个名词。

楚文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

楚文化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中期,它融合了周边地区的异族文化,特别是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加上楚人博采众长、因时变革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楚地诸民族特色的新文化,这种文化一经形成,便立即向四周辐射。

据载向南辐射到两广,向东辐射到江西和安徽,向西辐射到四川,向北辐射到河南等地。

楚人入湘后,湖南土著居民便普遍地学习由楚国输入的文2413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立项,项目课题(0809ZZ33)作者简介:金 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娄底,417000;邓和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研究员,湖南娄底,417000。

字,与此同时,楚人给湖南带来了中原的文献典籍,传播了当时北方较为先进的礼仪习尚及其文化思想,其文化思想突出地表现为中原的五行、阴阳术数学说与老庄的消极避世观念。

楚人入湘后也给湖南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统。

湖南土著居民的原始宗教与楚人带入的宗教、神话相互影响、融合,便构成了春秋战国时独具湖南特色的宗教与神话。

反映这些宗教与神话的文献有屈原楚辞中的《九歌》、《楚辞》、《九章》、《天问》以及各种墓葬习俗的考古资料。

此外,由楚人与湖南土著民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包括诗歌、散文、音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在春秋战国时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与水准。

隋唐五代时期,湖湘文化得到了发展。

由于战祸较少,湖南人口急剧增加,农业、手工业和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

瓷器和茶叶远销各地。

五代时在长沙聚集了一批文人,属湖南籍或定居湖南的有邓洵美、韦鼎、狄焕、廖昌图、谬凝等人。

这些人的成就虽然不高,却形成了一种声势,对振兴湖南地区的文风起了重要作用。

从中唐到五代,湖南还先后出现了石鼓、岳麓两书院,是见诸记载的中国书院开始,更开创了湖湘以重教育著称的先河。

此外,湖南在唐代出现了全国第一流的大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及怀素,他们三人都是长沙人。

欧氏父子的“欧体”与怀素的“狂草”比湖南的诗文创作在全国更有地位和影响。

宋代湖南除出现湖湘学派,理学上在全国有自己的特色外,在经学、史学、地学、文学艺术、医学及考据学等方面也都有非凡的建树。

宋代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有宁乡的易祓,武陵的丁易东,永明的周尧卿;史学家有湘潭的路振、路纶,祁阳的陶岳,湘乡的王容,衡阳的郑向、曹衍,浏阳的汤璹,桂阳的黄植,茶陵的谭世选,龙阳的袁申儒,武陵的丁特起;地学家有衡山李芾,南岳释文政、南岳道士陈田夫,衡阳宋刚仲,武陵柳拱辰等。

北宋时湖南文学方面无闻人,至南宋时所出的名诗人有潭州人刘翰、宁远人乐雷发;名词人有湘潭的王以宁。

散文家有潭州人邢天荣、营道人义太初、湘潭人钟将之、衡阳人廖行之、衡山人侯延庆等。

书法家有潭州的刘次庄、沅陵的单炜;画家有潭州的武洞清和衡州的释仲仁;医学家有湘乡的朱佐与衡州的宋永寿;考据学家有潭州的王观国和桃源的戴埴等。

宋代反映湖南文化发展的另一表现是学校教育与书院的广泛兴起。

据载南宋时湖南全境有书院51所,闻名全国的有长沙的岳麓、城南,衡阳的石鼓,湘潭的碧泉诸书院。

四大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衡阳的石鼓书院、应天的应天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有两所在湖南。

清代是湖湘文化空前发展的新阶段。

能够体现湖湘文化在清代空前发展的还不仅仅是湖南在清代产生了一批重量级的科举政治人才,而且在思想学术上也有非凡的人物及建树。

如:王夫之。

王夫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史、百家之学以及释、道之学,都有研究并吸取,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巨人。

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仍是理学家的性理哲学。

他的出现,不只是结束了过去那种空疏的高谈理性不切诗实际的学风,更主要的是开创了一种将理学与经世致用结合的新的学风。

于是,湖湘文化便因王夫之而发扬光大。

道光以后,湖湘文化可谓鼎盛。

除产生了一批前已提到的思想家、政治家外,接踵而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作家成批的涌现。

清代湖南除了王夫之这一思想学术巨人,其他值得提及的文化、学术、科技人物尚有经学家李文炤(善化人)、王文清(宁乡人)、王元复(邵阳人)等;文学家、诗人陈鹏年(湘潭人)、张九钺(湘潭人)、唐仲冕(善化人)等。

湘军是晚清社会重大的历史现象,对湖南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构成湖南近代史辉煌的一面。

湘军与湖湘文化又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

湘军可以说是湖湘文化的产物;湘军人物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弘扬与光大,堪称湖湘文化重要发展阶段;湘军深远的影响又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构成湖湘文化发扬光大的内在机制[2]。

湘军人物对经世致用的湖湘学术的阐扬,湘军所创造的湖南人文荟萃的景观,都将近代湖湘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它的最为辉煌的阶段。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人物对湖湘文化的阐扬,表现在他们不但继承和弘扬了经世致用的湘学特征,而且实现了从经世致用到向西方学习的近代转变,使湖湘文化具备了在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内涵。

湖湘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取向所派生的积极面世的精神、取笃实践的实干精神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湘军人物,在这三方面都继承了他们的前辈的思想遗产,并为之发扬光大,从而使湖湘文化的丰富内涵得以弘扬,并对后世的湖湘学人产生深刻的影响[3]。

二、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11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思想最早的表现者是屈原。

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动人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民。

在宋代,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湖湘学者运用儒家的“华夷之辩”理论,坚持抗金、抗元主张,反对妥协投降。

二是许多湖湘士人还直接投身到抗金、抗元的第一线。

到明末清初,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王夫之身上。

他早年举兵抗清,后兵败返乡,遁迹乡里,誓不降清。

进入近代,爱国主义传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近代湖南士人几乎都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与使命。

其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焕发出了一种百折不挠和勇于献身的奋341文教・历史斗精神。

再次,近代湖南士人为了最终达到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目的,注重把抵制外国侵略与学习西方有机结合起来。

湖南人不仅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也最早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教制度。

21湖湘文化的开创精神杨昌济曾坦言:“余本自宋学入门,而亦认汉学家考据之功;余本自程朱入门,而亦认陆王卓绝之识。

”他甚至以子思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为号召,希望“承学之士各抒心得,以破思想界之沉寂,期于万派争流,终归大海。

”杨氏的这种认识和主张,充分表现了湖南文化的开放精神。

到了近代,曾国藩首倡清政府派遣出洋留学生。

戊戌期间谭嗣同等人摆脱传统束缚而大力提倡西学。

易白沙、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对于湖南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探索,以及毛泽东等人后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尝试等等,都蕴含着独立奋斗、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31湖湘文化的实干精神陈独秀曾经列举王船山、曾国藩、黄兴、蔡锷四个人的经历,用来证明湖南人具有奋斗的精神。

王船山避居山野,甘于清贫,在无与伦比的艰难条件下,深究儒学的治学与做人之道,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居然写出了八百余万字的激人奋发的鸿篇巨制;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对抗,常常是扎硬寨、打硬仗,屡败屡起,百折不挠;黄兴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每每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终成为开创中华民国的一代元勋;蔡锷只活了34岁,却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领导了辛亥云南光复,一是发动了护国讨袁。

此四人的确表现了湖南人注重实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湖南三个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注重实干,兢兢业业,在社会的发展、湖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湖湘文化创新和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11湖南文化发展现状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大事来抓,从认识、政策和投入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