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节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上)
第三节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上)
类
型
(4)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或者以数 以创制者或产地代物品, 量代物品。 量代物品。 例: 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 闲理阮咸寻旧谱,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锺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锺于我何 加焉? 加焉?
效
果
(1)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形象具体 突出事物特征, 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比
喻
定义: 1.定义: 就是打比方, 就是打比方,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 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 的相似点,以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 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动。 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形象生动。又称 ”“譬喻 譬喻” “比”“譬喻”。 苏轼《日喻》 例:苏轼《日喻》: 日之状如铜盘。 日之状如铜盘。 日之光如烛。 日之光如烛。
迂回语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在此而意在彼,用冠冕堂皇的 话表示不容置疑的命令或敌对情 绪。 若从君惠而免之,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 赐。
效果
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 交际双方遵循礼貌原则,往往能 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 话语具有言外之意
并
1.定义: 定义: 定义
提
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 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 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 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 在一起, 在一起,但在表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 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也叫分承或合叙。 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也叫分承或合叙。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三国志·华佗传 华佗传》 (《三国志 华佗传》) 水火烧溺人。( 论衡·问孔篇 。(《 问孔篇》 水火烧溺人。(《论衡 问孔篇》)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3.分
类
以引用所表达的意义与出处的原意比 较 a.直用 直用, a.直用,即对原文原意不加改造而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分
类
b.化用,即经过调整, b.化用,即经过调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 化用 在自己的作品中, 在自己的作品中,不符合原文原意,或 略语取意, 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 c.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 反用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例: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概
说
修辞方式 对积极修辞的各种方式, 对积极修辞的各种方式,除 修辞格(或辞格、辞式) 称“修辞格(或辞格、辞式)” 之外,多以“修辞方式”指称。 之外,多以“修辞方式”指称。
引
用
1.定义: 1.定义: 定义 援引典籍中的言语词句、 援引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流传的格言 俗语谚语或历史故事等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或表达思想感情。 观点或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 事类 事类》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据事以 类义,援古以证今。 类义,援古以证今。
比喻的类型
(1)明喻: 明喻: 基本形式是甲(本体)像(喻词)乙 基本形式是甲(本体) 喻词) 喻体)。 (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 “如”“若”“似”“犹”等。 ”“若”“似”“犹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 螓首蛾眉。 犀,螓首蛾眉。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 之云。 之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内
容
a.引言 a.引言 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 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 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 说服力。 说服力。 于是焉河伯始旋起面目, 例:于是焉河伯始旋起面目,望洋向 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 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3.分
类
从出处的隐显而论 明引,即明确指出引用出处。 a. 明引,即明确指出引用出处。(引 文出处,或者交代故事来源, 文出处,或者交代故事来源,指明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姓名。) 孔子曰: 周任有言曰: 例: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心理基础
联想 对权威的崇尚
表达效果 使立论有根据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 减少语辞之繁累 充实内容、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 例: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登楼 赋》) 论语》 子曰:吾岂匏瓜也哉? 《论语》:“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 不食? 不食?” 周易》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周易》:“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避免: 避免:晦涩与割裂
引用的标准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 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好用事, 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 失之堆积;无事可用,失之枯寂。要在多读书,多 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 识故实,引得的确,用得恰好,明事暗使,隐事显 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 使,务使唱去人人都晓,不须解说。又有一等事, 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 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 乃知咸,方是妙手。 西厢》《琵琶》用事甚富, 》《琵琶 乃知咸,方是妙手。《西厢》《琵琶》用事甚富, 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 玉珏》句句用事, 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珏》句句用事,如盛 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故不如《拜月》一味清空, 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故不如《拜月》一味清空, 自成一家之为愈也。 自成一家之为愈也。 王骥德《曲律·用事二十一 用事二十一》 (王骥德《曲律 用事二十一》)
3.分
类
暗引,不指明出处, b. 暗引,不指明出处,将引文或故事暗 含在诗句当中。 含在诗句当中。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例: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何处?尘暗旧貂裘。 何处?尘暗旧貂裘。
用典是比较特殊的引用,通常引用典故, 用典是比较特殊的引用,通常引用典故, 从传统典籍和古人诗句中特殊事迹中得 来。
2.内
容
b.引事 b.引事 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 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2.内
容
c.引文 c.引文 引用见之于典籍的文。 引用见之于典籍的文。 例: (士季)稽首而对曰:“……诗曰: 士季)稽首而对曰: ……诗曰: 诗曰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 则能补过者鲜矣。 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分类
谦敬语: (1)谦敬语:又可分自谦语与表 敬语 自谦语: 小人、不才、 自谦语:仆、愚、小人、不才、 寡人 表敬语:陛下、执事、足下、 表敬语:陛下、执事、足下、 令尊、令堂、 令尊、令堂、令爱
(2)避讳语: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 避讳语:避粗俗、避忌讳、 把上厕所称为“更衣” 赤壁之战》 把上厕所称为“更衣”(《赤壁之战》 权起更衣” 中“权起更衣”)。 主要是忌讳说病、 主要是忌讳说病、死、年龄 一旦山陵崩 山陵崩, 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赵。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例2: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回避长者、君主的名字。 回避长者、君主的名字。
明
喻
有时, 无异”“不异”“疑是” 有时,“无异”“不异”“疑是”之类 ”“不异”“疑是 的短语也可以起比喻词的作用。 的短语也可以起比喻词的作用。 例: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类
型
(2)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 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 特殊代普遍。 特殊代普遍。 例: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类
型
以人的职务或地方代称人:如韩昌黎、王临川、 (3)以人的职务或地方代称人:如韩昌黎、王临川、 柳柳州、 柳柳州、曾南丰 例: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 泽乡。 泽乡。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然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然 当苏州在时,人亦未曾爱重。 当苏州在时,人亦未曾爱重。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礼贤士,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礼贤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第三节 古汉语修辞方式 (上)
一、用典 婉曲 并提 代称 二、夸张 比喻 起 1.消极修辞 指锻词炼句和布局谋篇, 指锻词炼句和布局谋篇,以求语句和文 章通畅、明顺、准确。 章通畅、明顺、准确。 2.积极修辞 2.积极修辞 即在消极修辞的基础上, 即在消极修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特 定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 定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形象 生动性和感染力。 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比
喻
比喻的构成条件: 2.比喻的构成条件: 必须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 必须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 这两种事物必须至少在某一点上相似。 这两种事物必须至少在某一点上相似。 3.比喻的成分: 比喻的成分: 本体:所要说明的事物主体。 本体:所要说明的事物主体。 喻体:用來比方说明此一主体(喻体) 喻体:用來比方说明此一主体(喻体) 的另一事物。 的另一事物。 喻词:连接喻体和本体的语词。 喻词:连接喻体和本体的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