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Gardner.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M].New York: Basie, 1953.
[3] Kohlbe, LEssaysinmoral development: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n a tru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 [M]. San Franeiseo: Harper Row Publishers, 2002.
[4] Palti H,etal. Concerns and risk behaviors between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J].Journal of adole seen Health, 1995 (4):17-51.
[5] Zhu Y, Lin L.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igrants in China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42): 147-154. [6] Roche, M. Then a true of human value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73.
[8] 鲍宗豪.市民文明素质评价研究----以对北京东城区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价为例
[J].湖南社会科学,2008(04):37-38.
[9] 徐惠民.大连市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8(3):114-117.
[10] 徐梅.成都市人口素质发展水平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 杨帆,夏海勇.试论人口素质及其均衡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影响[J].商业时
代,2010.
[12] 耿修林.1990-2008年我国人口素质变化的实证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1(7):84-88.
[13] 王玥,翁钱威.人口素质及评价指标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3):161-164.
[14] 张强,孙爱珊,钱建明.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J].现代预
防医学,2002(2):154-155.
[15] 唐万梅.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行分析评价[J]. 运筹与管
理,2005(8):85-89.
[16] 屈云龙,许燕.主成分分析法在人口素质评价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南
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56-61.
[17] 张勰.中国西部人口素质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18]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
报,2005(9).
[19] 包芳.社会性别对人口素质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7(3):19-22.
[20] 耿修林.经济发展对人口素质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8(11):168-169.
[21] 揭东慧.提升人口素质:西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J].经济问题探
索,2001(6):17-19.
[22] 崔丹.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4(20):74-76.
[23] 石建莹,刘军平,吕雅琴.提升西安市出生人口素质的对策研究[J]. 西安社会
科学,2008(12):81-85.
[24] 唐欢.吉林省提升人口素质的对策建议——与江苏省比较分析[D].吉林:东北
师范大学,2011.
[25] 陈雅萍,庞世伟.市民素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1):1-4.
[26] 王瑞华,陈全福.从构建现代文明城市看全面提高市民素质[J].山西煤炭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07(1):2-4.
[27] 景卫东,乔庆智,王丽.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对策研究[J].前言,
2013(11):20-24.
[28] 卜宇.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市民素质实证分析---南京市市民文明素质的现
状与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7(3):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