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
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了解如何防灾减灾。
教学重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地震》选文,通过文章让学生知道地震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引入自然灾害的定义。
二、新课教学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1.解释自然灾害的定义及其必备条件。
2.展示图片,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图片。
学生观察讨论,区分自然灾害的两个种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
(1)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但台风带来的降水能缓解旱情。
(2)干旱,长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3)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涝。
(4)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的过程。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但是寒潮对我国青藏高原、云南南部以及海南和台湾地区影响较小。
原因是地势高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地质灾害:
(1)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面震动,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2)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3)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和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学生通过读图2.48和图2.49,说出我国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浸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致消失,所以分布在东南沿海。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降水量少,但是人口集中,工农业用水量大尤其是春季降水少,所以容易引发旱灾。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我国降水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夏季风来自东南部辽阔的海洋,带来大量降水。
地震灾害:多发生于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多位于板块交界或断裂地带。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地形坡度大,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
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
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
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
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三)防灾减灾
1.我国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面对灾害我国做了哪些防灾减灾的工作?
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P58~P59,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我国在多方面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通过遥感卫星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在西北和北方地区为防御风沙灾害营造了防护林;建设了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在灾害发生时政府能及时调动救灾人员。
这些
都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2.学生讨论:当灾害来临时,要怎样做,才可以有效避灾?
①洪水应急措施: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和山丘等,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被倒塌电杆上的电线击中。
②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③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④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空间的三角安全区。
三、作业
思考:当灾难来临时,我们是应该保全自身,还是应该舍己救人?根据你的想法,写一篇400字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