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法规定,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A.政府机构B.企事业单位C.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D.机关单位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B.1993年9月1日C.1995年9月1日D.1999年9月1日3.王同学认为学校侵犯了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
A.进行教育申诉B.对学校发起刑事诉讼C.向调节机关申请劳动仲裁D.利用私人关系私下解决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对在校园内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来处罚。
A.学校B.教育主管部门C.家长D.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5.某中学初二(l)班班主任黄老师经常以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检查学生是否具有不良行为为由,私自拆看学生信件。
黄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B.隐私权C.受教育权D.名誉权6.为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王老师经常查阅学生日记,侵犯学生的权利是()。
A.隐私权B.名誉权C.财产权D.受教育权7.教师小高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计划重回高校接受研究生教育,为了在入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报名参加了当地夜校。
由于每天晚上刻苦学习,精力有限,小高老师上课时机械应付,对学生的问题也是敷衍了事,为了复习,更是多次请假,让学生自由学习。
小高老师的做法()。
A.合法,有利于提高小高老师业务水平B.不合法,小高老师没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C.不合法,小高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D.不合法,小高老师没有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8.明知校舍有危险而不采取相应措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直接责任人应追究()责任。
A.民事B.刑事C.一般D.行政9.王某是一位全职太太,孩子在一所小学上学,因琐事与老师产生了矛盾。
王某一气之下把孩子领回家,自己在家对孩子进行辅导。
后来经过教育主管部门与社区的劝解,加之王某自己对有些学科完全无法辅导,只好又把孩子送回学校。
王某的做法是否正确?()A.正确,根据我国《教育法》,教育主管部门与社区无权干预王某的选择B.正确,根据《义务教育法》,王某可以终止孩子在校接受教育C.不正确,根据《教育法》,王某应当为孩子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D.不正确,根据《义务教育法》,王某应该经学校的同意再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10.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根本大法是()。
A.教育法B.义务教育法C.教师法D.宪法11.我国《教育法》规定,教师拥有的权利包括: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和()权等六项。
A.进修培训B.调查研究C.参与决策D.培养学生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依法给予()。
A.刑事处罚B.民事处分C.刑事处分D.行政处分13.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的部门是()。
A.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中共中央14.对于在国家教师考试中舞弊的行为,以下处理不恰当的是()。
A.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B.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C.已颁发证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D.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是()。
A.教学辅助人员B.其他专业技术人员C.在民办学校从教的教师D.教育职员16.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收费用。
A.责令退还B.双倍退还C.没收D.追缴17.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
张老师的做法()。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B.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18.关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构成,正确的是()。
A.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为辅B.自筹经费为主,财政拨款为辅C.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款为辅D.自筹经费为主,学校集资为辅19.学生家长王某由于对学校处分自己的孩子这一决定不满,召集亲友数十人在校园寻衅滋事,扰乱了学校教学的正常秩序,对此应该由()。
A.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B.由学校给予处罚C.由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处罚D.由司法机关给予处罚20.某公立小学为筹集更多的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兴办了一所校办工厂,该小学的做法()。
A.合法,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开展营利活动B.合法,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兴办校办产业C.不合法,违反了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D.不合法,违反了学校不得从事勤工俭学和社会营利服务的规定21.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对()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A.校长B.学校负责人C.有关直接责任人D.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做出明确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负责。
A.校长B.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C.班主任D.教职工代表大会23.根据《教育法》对受教育者义务的规定,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遵守法律、法规B.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C.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D.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24.下列属于受教育者义务的是()。
A.使用教育设施、设备、图书资料B.完成规定学习任务C.在学业成绩上获得公正评价D.按规定获得奖项25.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确立的我国基本教育制度?()。
A.学业证书制度B.教育考试制度C.教育督导制度D.教师培训制度26.下列哪个不属于小学和初级中学的学生享有的权利()?A.免试入学权B.就近入学权C.社会实践权D.不交学费权27.教师辱骂学生侵犯了学生的()。
A.生命权B.健康权C.人身自由权D.人格尊严权28.“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中对教育方针的表述。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9.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必须由具有我国国籍、在我国境内定居、并具有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我国学校的()。
A.教师B.校长C.行政人员D.教辅人员30.某中学对违反校规的学生进行罚款,该校的做法()。
A.合理,学校有自主管理学生的权利B.合法,树立了良好的校风C.不合法,侵犯了学生及其监护人的财产权D.不合法,罚款之前应得到主管部门的许可法律法规30题答案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A。
解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7.【答案】D。
解析:教育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不得任意改变教学计划,不得无故缺勤、旷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8.【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73条:“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故正确答案为B。
9.【参考答案】C。
《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0.【答案】A。
解析: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在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1.【答案】A。
12.【答案】D。
解析:教育法第七十八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3【答案】A。
解析: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
14.【答案】D。
解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5.【答案】C。
解析:C属于教师。
16.【答案】A。
17.【答案】B。
解析:人格尊严是指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张老师将成绩靠后的学生安排在最后一排座位未能做到尊重学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
18.【答案】A。
19.【参考答案】A。
《教育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答案】B。
21.【答案】D。
解析:根据《教育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故选D。
22.【答案】A。
解析:《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必须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并具备国家规定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其任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
23.【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三十四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A、B、C三项与规定相符,故本题选D。
24.【答案】B。
解析:ACD三项描述的都是受教育者的权利。
25.【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26.【答案】C。
27.【答案】D。
28.【答案】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29.【答案】B。
30.【答案】C。
法律法规1.对“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只是教师的基本工资部分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基本工资部分B.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助,补贴,教师不能同等享受C.工资水平应该是指工资待遇的总和,而不只是指基本工资部分D.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津贴,教师不能同等享受2.教师张某一个月内连续迟到三次,被学校通报批评,并扣除了当月的绩效工资,她对学校的处分不服,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