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划分★【考点剖析】
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
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设题方式】
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一般划一处或两处)
★【方法指导】
文言语句停顿的规律: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十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①今/ 天下/ 三分。
(《出师表》)
【“天下”是一个词,“今”“天”不能连读,“天下”不能断开】
②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
“中”是“其中”的意思,“间”是“夹杂”的意思,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
(《曹刿论战》)
【“可以”古今异义,是两个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①刻/ 唐贤今人诗赋/ 于其上。
(《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
“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
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 久。
(《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而不是“我很久了”,句子的主语是“余闻之”,“也”表示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③王之弊/ 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受蒙蔽很严重啊”,句子的主语是“大王受蒙蔽的情况”而不是“王”,所以应该在“王之蔽”后面停顿】
④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闲人如吾两人者”是定语后置,意思是“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能断开】
二、十个规律:
1.方法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①醉翁之意/ 不在酒。
②城/ 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 乃公子扶苏。
④水/ 皆缥碧。
⑤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
2. 方法二: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①必有/ 得天时者矣。
②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 无名人硕师与游。
④居/ 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
⑤余/ 尝求/ 古仁人之心。
⑥受任/ 于败军之际。
3.方法三:句首语气词(发语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
①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
②若夫/ 日出/ 而林霏开。
③盖/ 大苏/ 泛赤壁云。
④盖/ 竹柏影也。
4.方法四:句首表示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至若,而,然则)后面必停顿。
①至若/ 春和景明。
②然/ 胡不已乎?
③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增。
④然则/ 何时而乐耶?
5.方法五:句首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后面必停顿。
①故/ 自号曰醉翁也。
②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
6.方法六: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①是/ 进亦忧,退亦忧。
②知之/ 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 知也。
③是/ 地利/ 不如人和也。
④此/ 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方法七:句中转折连词“而”前面要停顿。
①人不知/ 而不愠。
②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
③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
④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 而有不为也。
8.方法八: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乎”“者”“也”后面一般要停顿。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①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③此三子者,/ 皆/ 布衣之士也。
④余闻之也/ 久。
9.方法九: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多指状语后置)。
①宋/ 何罪/ 之有?
②遂许先帝/ 以驱驰。
③躬耕/ 于南阳,苟全性命/ 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
④操蛇之神/ 闻之,惧/ 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10.方法十: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其一/ 犬坐于前。
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所以,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如:①虞山/ 王毅叔远甫/ 刻。
“虞山”是山名。
这个人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虞山王毅叔远甫”指核舟的雕刻者,相当于“王毅王叔远先生”,所以不能分开。
②晋/ 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③庆历四年/ 春,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 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 而竭。
“再”和“三”的后面都省略了“鼓”字,所以应该在“再”和“三”后面停。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今/ 齐地/方千里。
(“地方”在古代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②今/ 天下三分。
(“今”是一个词,“天下”是一个词)
③可/ 以一战。
(“可”“以”是两个词,可以凭借)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如:①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 散乱。
②既而/ 风定天清,一切/ 乌有。
③乡/ 为身死/ 而不受,今/ 为宫室之美/ 为之。
④始知/ 郊田之外/ 未始无春,而/ 城居者/ 未之知也。
⑤然则/ 何时/ 而乐耶?
★【实战演练】
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9.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1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13.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1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15.舜发于畎亩之中。
16.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7. 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
①下视其辙②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8.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19.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盖恐次日大搜/ 急于移置而物多/ 难携故密着/ 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 大搜急于移置/ 而物多难携故/ 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 急于移置/ 而物多难携/ 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 盖恐次日大搜急/ 于移置而物多/ 难携故密着/ 而屡出之也。
20.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2分)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的一项是(2分)
2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
...
A.至于/ 夏水襄陵B.绝巘/ 多生怪柏
C.虽/ 乘奔御风D.常有高/ 猿长啸
2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2分)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2分)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