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几个方法歌唱艺术是一个能引起广大听众浓厚兴趣的人声艺术。
将最美好的歌声奉献给听众,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美的享受,是每一个歌唱者的心声,同时也是每一个声乐教育者的心愿。
声乐教学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工作。
由于人与人之间歌唱器官生理构造存在着差异,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特点。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的特点、个性挖掘出来。
通过多年的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笔者逐步总结出几个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唱出动听的歌声。
(一)“半打哈欠”教学法
声乐教学中,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在“打哈欠”的状态下发声歌唱。
这个“哈欠”状态不是完全的“哈欠”状态,而是“打哈欠”的最初那一刹,我们称这个“打哈欠”状态是“半打哈欠”。
“半打哈欠”能够使喉部放松,准确地获得打开喉咙的适度感,使喉头的下隆和软腭的抬高能很好地协调,由此真正获得唱在气流上的感觉。
众所周知,“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
呼吸方法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的声音质量。
那么,如何控制气息呢?在教学中,笔者认为通过“半打哈欠”的练习,就能很好地完成。
因为人在犯困时会不自主地“打哈欠”,是人体缺氧的保护性条件
反射。
“打哈欠”可以使呼吸器官腔体大为张开,这种下意识的深呼吸运动补充了人体对氧气的需要。
教学中通过练习“打哈欠”,让学生体会“打哈欠”时“气息回流”、“气息倒灌”的感觉,这就是呼气歌唱发声时控制气息“吸着唱”的感觉。
通过练习“打哈欠”还能够充分放松喉咙,防止颈部紧张发梗、下巴用力等现象的出现,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打开喉咙”歌唱。
那么究竟如何“打开喉咙”呢?用“半打哈欠”办法“打开喉咙”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是声乐界无数前辈总结出来的方法。
因为人在“半打哈欠”的时候,喉咙会自然下隆,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咽腔、鼻咽腔、喉咽腔)随着“半打哈欠”动作拉开了上下的距离,扩张了腔体的空间,为流通大开方便之门。
所以通过简单的“半打哈欠”状态就可以自如、松弛地“打开喉咙”歌唱了。
在声乐教学中,“半打哈欠”的方法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统一声区。
通过“半打哈欠”练习统一声区就是说在一个哈欠里将轻、重两种机能的发音状态,一口气连接下来,即从尽可能高的音域,用最少的气息去触及声带,由此发出可能轻的声音。
然后随着气流逐渐加大,以叹气的形式、声音则渐渐向中低声区发展,音量加大,直到声音结束。
这样练习需要气息控制,很好地与声带配合,努力做到使音量从mp变化为mf,再逐渐发展为从p-f,进而提高到从pp-ff或ppp-fff的音量变化。
在音量的强弱之间做这样大幅度的变化,要因人的能力逐步完成。
这个混合声区的“半打哈
欠”练习一定要在气息的配合下,最大限度地体现声音强、弱原则。
总结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半打哈欠”的方法概括了声乐训练的全过程,是一个简单易行、通俗易懂而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
(二)“形象比喻”教学法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声乐学习的非直观性,也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声乐教学的知识没有规范化或标准化的语言来表达,故有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述和要求感到不容易理解和把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偏重于感觉上、心理上的指导,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来。
比如在练习这条练声曲:
这条呼吸发声的练习曲,旨在实验“吸着唱”的感觉,用这种感觉去控制气息。
这是歌唱发声最重要的技巧。
通过这条练习,找到了“吸着唱”的感觉之后,就可以变其他母音(a、o、i、e)在最容易发声的音区里练习。
由于这条练声曲是下行音阶,为避免声音越唱越白,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唱下行音阶“钩”着唱,用“钩”来比喻声音位置的保持。
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并能很好地做到,迅速地解决了声音位置不统一的问题。
再如让学生练习快吸的呼吸方法时,先让他转身,然后突然在身后拍他一下,让他感到受惊吓,这时他的全身肌肉立刻产生收缩,腔体迅速扩张,能明显感到腰腹之间都是扩张的空腔。
这种突发性的放张运动,可以使气息得到快速控制,笔者把快吸的方法比喻为突受惊吓的感觉,学生马上就能
体会。
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笔者还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
比如对于声音和气息的关系,把它们比喻成放风筝,飞上开空的风筝是“声音”,握在手中的线是“气息”,风筝越往高飞线越往下拽。
这么一比喻,学生唱高音时,气息就不会随着音高往上浮了,而知道越唱高音,气息越往下沉了。
(三)“尝试激励”教学法
声乐训练主要是技能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它不能光靠讲解,而要启发学生善于用脑积极思考。
但由于人的发声器官不完全由个人的愿望所支配,而学生的自我听觉主要来自内耳道的声音,它与客观的音响不同,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中会经常出现不顺利的现象,总有曲折与反复。
学生的进步是螺旋形的,有时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一个方法的掌握总是要经过许多的周折。
这时教师应有充分的耐心,同时采取各种手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尝试和教师的激励中,学生能够充分协调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绩。
(作者单位:山西省文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