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温吞与繁琐周重林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昆明人温吞懒惰的个性,他们在日常生活上的繁琐往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些令人迷恋过的云南意象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玄机?本文试图做一个简要的探索。
家乡宝情结:只要是家乡的,什么都好昆明人很喜欢叫自己为家乡宝,表面上看是多么热爱家乡的意思,骨子里却暗含着对外地人的鄙夷之情。
一个昆明人到了外地,不是发现别人的优势,而是觉得什么都不好。
乘电梯嫌楼高,吃饭觉得味不够,找地方觉得远,抱怨最多的是天气,“咋个这个差?”,热了受不了,冷了也受不了。
所以看到听到的那些昆明人外地见闻结论,都是“还是家昆明好”的定论。
老黑格尔谈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他认为内陆居民善于沉淀和积累,中庸保守,满足于自身优势,因为他们拥有富庶的资源和稳定的生活栖息和繁衍环境,比如中国。
云南坐拥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文化普遍落后,作为首府的昆明只用和云南其他地区随便比较更可以获得优越感。
气候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昆明县志.风俗志》说,吾滇人最不喜欢背井离乡,其中昆明人尤其如此。
士人除了外出做官,只有赴试才肯离开家乡。
否则井田桑麻,以终老田间为乐。
为经商而出远门的,那是百人中不见一二。
所以昆明比其他地方民风淳朴。
不过昆明人也因此而见闻不广,思想闭塞。
昆明人编过一个故事:上帝与一个昆明人打赌,输了就交换相互居住的地方。
结果上帝输了!那昆明人到了上帝住的地方才明白,这家伙明明是故意要输,立即后悔得要死。
多年前,昆明市政府力推“春城天天是春天”给外地人,“卖春计划”当然有人惊奇,连气候都可以卖?牛到这样的地步,只有那些卖空调的商人知晓,在昆明空调是没有市场的。
有人在网上发帖子,抱怨昆明天气太热,受不了。
点击进去的人都大呼上当受骗,一些人也骂了,才30度就叫人热啊。
来重庆试试?40多度烤死你!按国家的说法是夏季的气温标准为22度,而昆明的年平均气温仅为14.9度。
夏天的昆明平均气温也只有20来度。
与沿海地区相比,一天中的最高气温相差10度左右。
而且每年6到8月都属于降雨比较集中的季节,全年80%的降水都集中在这个时段。
固然,昆明是一个避暑的圣地,这本是天然,昆明人贪图好气候仍是人之常情。
他们自封“家乡宝”,说10个昆明人出去,有9个最后都回来了。
“家乡宝”的背后还蕴含着,他们不喜欢去外地,也不喜欢外地人进来,形成一种非常封闭的文化人格。
不遗余力宣扬只要是昆明的,什么都好。
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们对外地以及外地人充满了排斥,尤其对州县来的人。
昆明人把外乡人称为“老表”、“大洋芋”,意思就是人家土得掉渣,自大意识尤其明显。
有些人抱怨说,好的气候引不来有钱人,却来了一群洋芋进城。
在云南电视台制作的一些方言节目和电视剧里,充满了对外乡人的讽刺,往往把一些不好的觉得配音留给那些他们认为发音很难听的地区。
昆明人说起一些“玩场”(娱乐的地方),好玩就说“老表少,有品味的多”,不好玩便说说这个地方没有玩场,“都是老表,扫地的时候泥巴和石头都有一地呢。
”鄙夷之情可见一斑。
守得一方土地,什么都好,不思进取,甚至还消极抵抗,是昆明人的最大特点。
昆明人的懒:悠悠呢过日子昆明人的懒,是出了名的。
你要是对一个昆明人说,你太懒了。
他会笑嘻嘻地说,懒有什么不好?悠悠呢。
“悠悠呢”是昆明人的口头禅,就是慢慢地,做任何事都不要急。
你去拜访昆明人,他会告诉你,悠悠呢来,吃饭的时候,他也会说悠悠呢吃,走的时候,他又会说,悠悠呢去。
如果说,这体现了昆明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那么,轮到你等一个昆明人的时候,就会深深了解什么叫“热锅上的蚂蚁”了。
昆明人说,我一分钟就到。
结果你可能等了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都来不了。
当你看到一个昆明人“悠悠呢”向你走来,你做不做得到“笑嘻嘻地”迎上去,告诉他慢走有益健康?悠悠呢昆明时间使得这座城市生活节奏异常缓慢,在昆明很少见到就快走的人,一些学者解释说,是因为昆明海拔高,缺氧,人的精神不容易亢奋。
加上常年恒温,季节的轮换又太不明显,导致这种慢的惰性无处不在。
早上七八点中,在上班的路上,吃早点是一件很窝心的事情。
早上十点以前,昆明店少有开门经营的。
民国时候的昆明警察,每天早上例行的任务之一就是叫昆明街道上的店铺开门,不让人们睡懒觉。
麦当劳入驻昆明时候,开了24小时营业的先例,最高兴的不是昆明人,而是生活在昆明的外地人。
昆明人的习惯是,中午打着防紫外线的小伞出门,买一堆日常生活用品,晚上到处找玩场喝茶喝酒打牌打麻将,凌晨时分摸上床,一觉睡到上班前的几十分钟,胡乱整理一下,上班去也!分析这样的生活习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其一是生活就是生活,在昆明人看来没有太远大太紧要的事情,心态放松,用不着勤奋地去赚钱,那不是生活的根本。
休闲才是最重要的,可以玩到尽兴,可以睡到充足。
朋友见面,问最近忙着什么?都会说闲着,没什么事干。
闲下来的人都在玩,男女老少都相互打听哪里好玩,有什么有意思的玩场。
当然,他们也会抱怨说没有什么玩场,但还是有了那句著名的口头禅“我在玩噻!”。
这第二个原因就出来了,玩累了好睡觉,加上没有什么闷热的气候作祟,昆明人的睡觉质量一直都高,这样保证了第二天又可以精神抖擞地上班后继续玩。
谁敢说睡觉好玩得高兴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第三个原因嘛就是昆明城市规模不大,上班骑车做车那怕是走路都用不了多长时间,年轻一辈就更享受了,找一份工作换一个地方,都临单位住下,保证在5分钟就到上班的地方。
第四个是经济压力不大。
昆明的消费水平一直都很低,吃喝玩乐不需要花太大的代价。
昆明人懒,是因为上天给昆明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有资本这么慵懒地生活。
蒸锅和烟锅:繁琐的生活样本以蒸锅和烟锅为代表的两性器皿,是昆明人用原始的繁琐来消耗时间的方式,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和价值观的方式之一。
昆明人的性格就像一杯温吞水,不温不火,在繁琐中尽显温吞本色。
许多外地人觉得云南人办事效率极为夸张,几分钟就可以搞定的时间,他们需要几个小时,你要是碰巧约了人,昆明人说的“马上就到”、“还有几分钟”有可是半个小时,甚至了几个小时,这种慢吞吞的性格有着对时间和外地人的蔑视,昆明人其乐在其中,不以为是一个问题。
还是回到日常生活的现场,发现种性格背后的玄机。
不难看出,女人煮饭和男人吸水烟筒是云南最为特色两大生活习惯,都与蒸汽有关。
昆明人的做饭其实包含两道程序,煮饭和蒸饭。
流程是这样的:先把米放在锅里煮10来分钟,等煮到半生不熟时,便置于筲箕上漏干,再把不熟的米倒入蒸锅用蒸汽蒸熟,这样一来,米是米,米汤是米汤,分得清清楚楚。
“煮饭”的关键点在于把米汤单独剥离出来,让米单独享受蒸汽蒸熟,还有漏不干的米汤,也会顺着蒸锅流到下面的锅里。
吃饭的时候,米汤可以用作汤的使用效果。
要是家里小孩问妈妈多久可以吃饭,妈妈会用“煮着了”或“蒸着了”来回答吃饭的大约时间。
在蒸饭的同时,也是做菜的开始。
对蒸汽烹调的热爱,不久久体现在煮饭上。
昆明最为著名的美食汽锅鸡和过桥米线,无一不是对蒸汽的热爱。
尽管在烹调的意义上,蒸被赋予了太多上上做法的意义,比如这样可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保存食物的营养均衡,但是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叫人慢慢等待蒸出来的食物,一定会觉得原始和浪费,但是云南人一直热衷于此。
今天随着电饭煲之类的电器出现,许多家庭已经不采用蒸饭的传统方式。
蒸饭的方式却大规模出现在饭馆中,今天到昆明的人还会看到,许多专业的煮饭公司都用很大的木质蒸子把蒸出来的饭送到一些馆子里,原始的蒸饭并没有被现在文化所取代,而是顽固地保持了下来。
试想,一个从儿童时代都熟谙这套繁琐程序的昆明人,性格自幼便是是蒸出来的,不温吞才怪。
在昆明的男人圈里,还有一句话颇有意味,就是“等我咂(或者用吸,抽的意思)锅烟”。
为什么不是根呢?因为这里大部分男人都是吸水烟筒。
就连身边的女人也会抱怨,自家男人怎么会一天到晚抱着水烟筒。
出门前,女人都要耐心地等着男人把手上的烟丝吸完;而一回到家,坐到沙发上的男人第一件事还是抱起水烟筒,“咕咕咕”地抽个没完。
无论做什么,都会听到男人说“等我吸口烟,就来。
”这样的语气,换到另外一个家庭或另外一种场景,都不会有所改变,最多换成这样,“急什么,烟都没有吸完呢!要是一群昆明男人在一起办事,他们会轮流抽一圈水烟筒,当作休息之用。
一个人说我要去吸锅烟,就是告诉别人他想休息一下。
如果一群男人中碰到不会抽烟的人,他的休息权会被大大地减弱,成为抽烟者的“使嘴人”(就是叫他们去帮忙买点东西之类的)。
也许一个使嘴人开始并不想抽烟,但因为老被使唤,也毅然加入抽烟大军。
水烟筒在云南被叫做“烟锅”,是一种用竹筒制成的烟具,一般长约一米,用铁条弄穿竹节,竹子三分之一处,开个小孔,斜插上一根手指般大的小竹筒,作为烟嘴,灌进半筒清水,便成了水烟筒。
抽烟时,将一小摄烟丝按在烟嘴上,边对着烟丝点火,边将嘴巴贴着水烟筒上端筒口猛吸,烟经过清水的过滤,去掉大部分尼古丁和杂质,变得更加醇口爽口,不会因吸烟过多而喉咙痛、肝火盛。
这正是水烟筒魅力的所在。
”不吸烟的时候,昆明人在喝茶,一杯接着一杯,瓜壳子一地,水好几壶。
在这里,需要说一下普洱茶。
任何一位接触到普洱茶的人都会被泡茶程序吓坏了。
也许叫外地人很为难的是,拿到一饼茶不知道下手,普洱茶被压得太硬,用手几乎是没办法弄开的,必须启用锥锤等利器才能弄,可是一般的家庭里那里有这些利器?昆明人就会告诉他们,用锅蒸一蒸,自然就散开了,这个法子固然不错,可是麻烦还在,普洱茶小沱可以也许一天可以喝完,可其他大号型的一旦蒸开,喝不完就失去了价值。
喝茶方式一样繁琐,第一道茶是不能喝的,好泡好几次才能下口,对喝茶工具需求也很多,传统把茶叶扔到杯子里的方式不行,普洱茶一直泡着的味道会吓死人,得泡一点喝一点,于是不经意点,为了一斤茶,得要配备许多工具,本来极为休闲的喝茶,在昆明,演化成一桩累死人的活计,要是还有人参与讨论普洱茶的各种滋味,那就是另外一番感慨了。
僭越:云南的就是昆明的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在许多地域,并无完整的云南概念。
比如云南人在外地,你问他是哪里的人,他首先说的是自己所在的州县,甚至是村名。
今天生活在云南的大部分汉人,其实都是历经数代移民、充军流放而来。
在一些学者的考证当中,云南这个概念首先是这些后来者中传播出来。
昆明在历史上从来不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从元代开始,昆明才取代被元朝消灭的大理国,成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云南”本来只是大理祥云的一个驿站名,后来被搬来做了省会名字,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才会发现,其实作为首府的昆明,非常擅长把云南其他的地方的特产占位己有。
有一点是很容易被外地人忽略的,就是昆明人其实把云南当作了自己的,他们对外省人会自嘲自己说的话是“马普”(昆明马街,以说不标准普通话而得名),但对云南州县来的却会说,我们还是讲“云南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