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论文五篇第一篇:小学真语文教学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绕不过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
我所理解的真语文教学,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一是因“学”的需要而教,即“教什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学情实际;二是为了“不教”而“教”,即“怎么教”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作文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没有具体的标准作为依据,因此作文教学层面上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处于散点式的研究状态,作文教学效率较差,学生写作能力较低,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些问题,理论上应该是在课程层面加以研究,比如写作目标体系、写作内容体系、语言运用等级、写作语境、写作功能等,是一个系统研究的工程。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围绕教什么与怎么教,将作文教学基本面上的情况归纳为三个要点: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作文教法要贴近学情实际;提升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为此,我谨站在学生学写作文的立场,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写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写作内容的着力点和指向是影响学生习作过程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写作文,首先面对的是作文题目。
能否写好作文,和题目规定的写作内容有关。
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取习作素材,才能完成最基本的习作。
如果具备了作文题意下的生活经验,学生就可以生成写作内容,完成习作任务;如果不具备题目所指向的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也不具备加工习作素材的能力,学生就会假写作文或套写作文,其习作过程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成长也毫无意义。
因此,作文题目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小学毕业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
当时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值全国人民学习雷锋,有意义的事不外乎是“捡到一分钱”“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语文老师考前反复讲授了这类作文的写法,全班同学都已经烂熟于胸。
当我们从考场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询问:“你写的是哪个‘一’?”我写的是“节约一滴水”的事情。
实际上,我的周围根本没有安装自来水。
过去我认为,在思想僵化经济落后的年代,有意义的事情不会多。
当时我们饱受着“饥饿”折磨,饿得人整天发慌,哪来“有意义”的感受呢?用现在的话来解释,物质文明没解决,哪来精神文明呢?但是当中国平民作家莫言走上世界最高文学奖坛领奖时,他告诉全世界,他的文学资源创作灵感几乎都来自“饥饿”。
于是,我认识到,习作素材与物质生活无关。
人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始终客观存在着,习作素材始终真实地存在着。
然而,很多年来,我国的作文教学一直摆脱不了狭隘道德说教的阴影,作文题目往往偏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尤其是考试作文,的题目更为严重,以至于学生无从下笔,作文内容胡编乱造,成绩可想而知。
2006年,我国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人与路”,主题是: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人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结果70%的考生都写父母离婚自己如何坚强的故事,因而被戏称为“高考离婚年”。
出题者的良苦用心大概是希望通过高考作文,唤起下一代孩子的自强自立意识,但是,中国孩子的成长在当时还是一种模式:好好读书,考好大学,做公务员,很少有人对自己想要走的路做过独立思考。
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实际,还要把握好难易程度,题目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实际。
因为完成一篇作文,不仅要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也是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作文题目的难度最好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带有一点挑战才好,否则达不到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
大概在十年前,某市的高考作文题是“忙”,我所在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也在高考第二天写这个题目,结果学生的文章题材丰富、内容生动、语言流畅、感情真实。
《新民晚报》在高考第三天登载了多篇,引起一片哗然。
为什么小学生能写高考作文?正因为六年级学生处在小升初考试前夕,学习任务特别繁忙,写一篇与“忙”这个作文题意相符的文章并不难。
这也说明,“忙”这个作文题与高考要求有所不符。
小学作文题目的难易程度应与不同学段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有关。
简单地说,低段学生能够“看到”周围事物,中段学生能够“看细”周围事物,高段学生则能够“看懂”周围事物。
因此,低段的作文题目要简单明了,比如《我是谁》《教室里有什么》等;中段的作文题目要具体一点,附加修饰词语表达题意,比如《我喜欢的小动物》《……变了》等;高段的作文题目要含蓄一些,有题意外延的空间,比如《话说寒假生活》《告别母校》等。
此外,出好作文题目也有一点点小技巧。
第一,题目要多一些情趣。
比如中段作文:请学生在图中添上(画也行,贴也行)几种动物,然后请学生写一写添上去的动物。
因为“添”动物的过程,就是摄取素材的实践过程,学生有情趣,有体验。
第二,题目要少一些限制。
比如三年级习作: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
这样少一些限制的主题内容,为学生的自由表达创造条件。
第三,题意全,角度小。
围绕主题内容,迅速联想与之相关的多个内容,形成一个个题目,让学生各取所熟。
这里举一个美国全命题作文案例:《记忆中的妈妈》——母亲节纪念品(四年级)提示:母亲节就要来临了。
请依照下列题目,每天写一段文字。
1.和妈妈一起度过的一个节日2.和妈妈一起的开心时刻3.妈妈给我的最好的建议4.我跟妈妈撒的一个小谎5.妈妈让我最敬佩的事情6.跟妈妈一起的难忘旅行7.妈妈给我的一次拥抱8.我的妈妈很特别,当……9.我的妈妈最开心,当……此外,学生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之后将所有文字汇总,制成《记忆中的妈妈》一书,送给母亲作为节日礼物。
历时一周。
这样的全命题方式,也适合一二年级作文起步阶段的教学:《认识我自己》——我是谁?1.镜子里的我2.我的小手3.我的小脚4.我穿什么衣服5.我吃些什么由于这些命题内容具体、角度全面,其本身就具有操作性,具有启动观察和启发思考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这就告诉我们,习作素材来自生活,形成于见闻感受中。
因此,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既开掘了作文内容的源泉,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作文教法要符合学情特点小学作文教学不应以灌输写作理论传授写作方法为指导核心,而应该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指导完成由素材到文字的转变,由具象的生活转化为形象的文字表达。
我听过很多作文课,教师常常拿专业概念来指导作文,大讲如何审题、选材、构思、语言表述要求等。
课堂沉闷,非常压抑,一堂课讲完,第二堂课就要学生写,讲和写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
作文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那么,是否能把教学内容也变成“生活”,让学生自然轻松地学习写作呢?对此,我国也有语文教师做了大量实践研究。
著名学者李白坚教授首创的“现场演示教学法”,是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类似游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观察,获得体验,并在现场完成写作。
这个教学法,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学情特点。
比如苏教版《语文》第5册练习1的写作内容是:“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进作文。
”教师带着用过的脸盆、毛巾、冷热水、香皂等进教室,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洗脸用具”,演示“洗脸过程”,学生就像看一个“真人秀”电视节目一样,感觉有趣,生动形象,有了写作激情,写下来也不难。
研究实践表明,采用“现场演示教学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教师在设计真实的活动时,要避免“成本大,收效小”的缺点,要尽量将真实的生活缩微成相似的典型的“生活”。
比如语文出版社S版三年级作文: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花草的美丽,要注意观察它的形状、颜色、长势”。
只要带一盆花或者一根草到教室,就可以完成观察,获得作文内容,而不需要到郊外或公园去了。
比如写《家乡风味小吃》,就可以在教室里,全体师生共吃某一食品,同样写出食品的色、香、味、价值。
二是教师要运用现场演示效果,形象地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或说不清楚的写作理论问题。
这方面的案例很多。
比如,要记叙一个比较大的“场面”,就可以在教室里演示“拔河”场面,当“拔河”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教师高喊一声“定格”,现场上人物表情、动作、姿势都像被“定身魔法”一样不动了,此时就可以选择最富有特点的人物仔细观察,获得“场面”中的细节内容,然后写进文章。
比如,要训练“心理描写”技能,我们就可以在教室里做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扮演“老鼠”的学生躲在桌子下,一定能体验到猫咪捕捉寻找老鼠时候的紧张心理。
比如,要训练“人物描写”技能,就可以让学生打一个“慢镜头喷嚏”,前后出现的神态动作都可以被放大,写作起来也就清晰了。
比如,要训练“文章构思”能力,我们就可以将教学活动分段加以演示,像“先总后分”章法,就做一次广播操,先写“全体入场”,以示“总”起,然后是“各队入场”,以示“分述”。
三是采用“现场演示教学法”,课堂现场轻松活泼,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激情度,不能让学生过于兴奋,以至于得意忘形,忘记了写作任务。
一定要边活动、边观察、边指导,只要观察清楚感悟明白,就可终止演示活动,立即进入写作。
三、提升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小学生学习写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语言表达力。
这个语言表达力包含两点:一是话语形式,二是语汇的占有量。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课上学生是用昨天的语言表达昨天的思想。
这个说法中有一点肯定是符合事实的,就是学生作文时使用的都是熟悉的并且已经掌握的词语句子,那些不熟悉的词语句子,即使学过并理解,如果从来没有运用过,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
因此,作文课上的表达对学生语言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教师一般都认为,让学生多阅读就能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我认为,阅读对于拓宽视野、丰富信息、陶冶情操确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会对写作的语言有帮助,但没有决定性的帮助。
因为阅读都是以理解为目的,也就是知道“写了什么”,但并不清楚用怎样的语言“怎么写”。
阅读教学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不能止步于“理解和感悟”,而是要切实担负起提高语言表达力的重要任务。
阅读教学占有语文教学80%的时间,完全应该对提高语言表达力做出贡献。
无疑,提高语言表达力应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但出路在哪里?首先,要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
面对一篇篇课文,如果为了细读深析而挤占了大部分教学时间,学的就是单腿语文。
用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来解释就是,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听读是一条腿,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写是另一条腿,为了表达思想让别人了解。
提高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能提高;提高表达能力,了解能力也能加强。
叶老说的“了解”,其实就是浅解,而“表达”,其实就是实练语言技能。
其次,要强化语言表达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