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药药理学 第十一章 活血化瘀药
中药药理学 第十一章 活血化瘀药
水溶性成分:丹参酸A(丹参素 )、B、C。
2020/4/21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
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可能包括:扩张冠 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减慢心率,抑制心 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用血管 ,减轻心脏负荷;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保护心肌;抗动脉粥样硬化。
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 周围渗血。
2020/4/21
3.改善血流动力学
多种活血化瘀药物都可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血流量,还能扩张外周血管,降 低外周阻力,增加器官组织血流量,因此 具有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2020/4/21
4.对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具有活血调经功能的活血化瘀药常具有 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如益母草、红花、蒲 黄等用于经闭、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净等 。
2020/4/21
微循环障碍:常有微血管血流缓慢,血
液浓缩,血流淤滞,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而导 致微血管缩窄或闭塞而阻塞了微循环通路; 另一方面由于纤维蛋白降解物产生增多,增 强组胺、激肽类物质作用,微血管扩张,通 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可造成局部血液 浓缩,黏性升高,致使血管内红细胞聚集。
20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1
2020/4/21
【现代应用】
冠心病、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 化、脑缺血、肺心病
2020/4/21
2020/4/21
第一节 概 述
• 定义 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 经、活血疗伤、破血消癥。
2020/4/21
血瘀证的现代研究
血液流变学异常:浓、粘、凝、聚。
血液流变学异常往往是由于微血管内皮 细胞损伤和受损伤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使 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大量渗出,造成血液 浓缩,红细胞聚集,粘性升高,血流减慢, 使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
2020/4/21
2.改善微循环
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作用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①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
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倾向。如丹参活 性成分丹参酮能明显改善小鼠耳廓微循环障 碍,使细动脉、细静脉管径增加。
2020/4/21
②改善微血管形态:缓解微血管痉挛,减
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淤滞和汇集,微血管径 顶瘀血减少或消失,微血管轮廓清晰,形态 趋向正常。
丹参能促进肝、骨、皮肤等多种组 织的修复与再生,其中促进肝组织的修 复与再生作用尤其显著。
2020/4/21
(6)镇静、镇痛
2020/4/21
2.其他药理作用
•
(l)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对胃肠道的影响 (3)对肾脏的影响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抗菌、抗炎
2020/4/21
综上所述,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 心除烦之功效与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 血栓、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以及镇静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有关。有效 成分为丹参酮、丹参素。
2020/4/21
(2)抗脑缺血
可能机制:降低脑组织TXA2的生 成;抑制缺血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释 放;改善脑组织微循环。
2020/4/21
(3)抗血栓
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素能抑制小 鼠、大鼠的体外血栓形成。丹参抗血栓 形成与其抗凝血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 用有关。
2020/4/21
(4)改善微循环 (5)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2020/4/21
抗血栓的作用机制
①抑制血小板聚集
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 因而减少了血小板的粘着和聚集;可降低 血小板的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
2020/4/21
②增加纤溶酶活性
某些活血化瘀药,如益母草、赤芍 、丹参、桃仁、红花等,可通过增加纤 溶酶活性,促进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 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心血管功能障
碍。心脏射血功能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某 些器官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血管阻力增 加,器官血流量减少。全身或局部器官供血 供氧不足。
2020/4/21
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
1.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
活血化瘀药及其复方一般均能改善血瘀 病人血液的浓、粘、凝、聚状态。其中以丹 参、赤芍、川穹、蒲黄等作用更为明显。
2020/4/21
5.镇痛
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有较强的镇痛作 用。
6.抑制组织异常增生
活血化瘀药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分解 ,使增生变性的结缔组织转化吸收。
2020/4/21
第二节 常用药物
丹 参.
唇形科植物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
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Ⅰ、ⅡA、 ⅡB、Ⅴ、Ⅵ、隐丹参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