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要点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要点

泰州历史文化概述泰州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泰州师专地方文化研究所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

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市。

目前,管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

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泰州是江苏省1995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泰州有3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上百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州,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制史。

5000年前,泰州先民开创了源远流长的泰州文明史。

古海陵境内的青墩遗址、单塘河遗址、南荡遗址,是泰州先民的生活遗迹。

青墩遗址有“江苏河姆渡”的美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00年前,泰州人在姜堰天目山建造了闪耀着文明和智慧的商周古城。

这座古城现存城墙、河道、排水沟、房址、台基、墓葬等丰富文化遗迹。

天目山遗址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泰州始建海陵县。

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寓意“国泰民安”。

因此,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盛赞泰州是“汉唐古郡,淮海名区”。

泰州还有“凤凰城”的美名,据清道光《泰州志》记载,宋时泰州“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故称“凤凰城”。

元明清近千年来,泰州风调雨顺,安定祥和,人称泰州为“福地”。

正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说:“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

千年风雨在这里激荡,历史文化在这里演绎。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三水文化、盐税文化、教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泰州文化。

一、三水文化——三水激荡润海陵,水韵绵长泽子孙古泰州地处长江之尾、淮河之畔、黄海之滨,江、淮、海三水在这里激荡和汇聚。

明万历《泰州志》形胜篇中写道:“泰州介乎维扬崇川之间,平原爽垲,众水萦回,东濒海,北距淮,大江映乎前,巨湖环于后,有鼓角门戟之雄实,江海门户之要至。

”泰州大地是一片水的世界,泰州人临水而居,汲水而生,治水而兴。

水造就了泰州两千多年的辉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先民,滋润了泰州丰富的历史文化。

泰州的三水文化,集中表现为四种形态:水城文化、水乡文化、湿地文化和滨江文化。

水城文化。

泰州最早的建制县名,是在西汉初年,称为“海陵”,意思是海边的高地。

清代诗人康发祥《竹枝词》中说:“穿城不足三里远,绕廊居然一水通”,是说泰州城虽然不很大,但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水城。

在现代版图上,古运盐河、卤汀河、泰东河、济川河,以及新通扬运河等五条苏中与苏北的骨干河流,或者经过泰州,或者从泰州出发,或者最终到达泰州城区,说明她至今仍然是一座水城。

泰州人生活在水的世界里,成为水城的主人。

他们用勤劳双手与聪明才智在城区开河、建坝、理水……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宋金之间战事加剧,泰州被南宋政权视为淮南重镇,为了防御战火,加挖了护城河,并拓宽了四角月河,形成至今基本完好的泰州护城河。

泰州城里有绕城一周的东市河与西市河,还有“十”字相交的中市河及玉带河,组成了一个“田”字形内城水系。

将城外护城河与城内市河相结合,就构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双水绕城”的泰州水城格局。

近年来,泰州人又依据水城优势,重点打造了凤城河风景区。

在沿河两岸设置了“百凤晴云”、“天凤回眸”等十五个景点,复建了文会堂、望海楼等,建造了独具泰州装饰风格的百凤桥、观凤桥等,使凤城河成为一条流淌着泰州千年文化的河。

水乡文化。

从泰州城区往北就是里下河地区,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沟渠纵横。

明代诗人储巏《自柴墟归海陵》云:“北望江乡水国中,帆悬十里满湖风。

白蘋无数依红蓼,惟有逍遥一钓翁”,形象地勾勒了里下河一派水乡泽国的景象。

水乡泽国和千年古韵孕育了独特的水乡风貌和人文景观。

现已形成的乌巾荡风景区、李中水上森林、万亩荷花、千岛菜花以及大纵湖、得胜湖风景区等,吸引了八方游客、天下宾朋。

由阎肃作词、谭晶演唱的一曲《梦水乡》,更把人们带到了这片美如梦幻的水的世界:“笑望海光月,轻扣板桥霜,微风摇曳竹影,我的梦里水乡”。

这首歌不但词美,而且旋律也很美,现已成为兴化市的市歌。

溱潼古镇是这片水乡泽国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镇之魂全在一个“水”上,镇外四周环水,禽鸟成群;镇内小桥流水,街巷纵横。

明代诗人陈基《夷白斋诗》说:“水行九十里,泱漭赴溱潼”。

乾隆进士孙乔年描绘自己的家乡溱潼则是:“倒影楼台镜底红,闲听窗外水涓涓”。

因为有水,溱砖潼瓦的溱潼古民居就如同漾在水上的一幅水墨山水画,洋溢着浓浓的水乡韵味。

现存六万多平方米的古民居,户户相连,家家可通。

精美的砖雕木刻都体现了水乡人民平和的心态和祈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因为有水,溱潼古镇树木苍翠,郁郁葱葱。

绿树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槐,相传是董永与七仙女初会之处,镇东的董永墓、镇南的鹊仙桥,使这段佳话更为完美,树下扎扣的一排排红绸是今天的青年男女永结同心的“幸福金锁”。

更令人惊奇的是田家巷内有棵古山茶巍然屹立,与云南丽江、台湾阳明山两处的山茶结为“姐妹花”和“团圆树”,堪称山茶树中三朵奇葩,而我们溱潼古镇的古山茶又被誉为“茶花之王”。

水乡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离不开船。

“水从房前过,出门就坐船”。

船成为水乡人出行的工具,居住、交易乃至谈情说爱的场所,船也成为水乡人逗乐、寻乐、取乐的重要载体。

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就是最好的例证。

每年清明节前后,千船云集,号子震天,水花翻飞,欢声笑语飘向远方。

成千上万的群众和来宾共赏会船盛况。

据资料记载,溱潼会船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集中反映了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区域的典型民俗风情。

如今,溱潼会船节已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

湿地文化。

历史上,不断东移的大海给泰州留下了丰富的湿地资源,姜堰溱湖就是其中的代表。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第二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

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和星罗棋布的洲滩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和里下河水乡民俗文化,是其独有的景观特色。

以“水、湿地、生态”为内涵,溱湖孕育了其湖幽水静、林奇兽异、民风浓郁的自然风光,素有“江淮蕴奇秀,胜境看溱湖”的美誉。

丰富的湿地资源适合麋鹿的生存。

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说:“海陵多麋鹿,千万为群,掘食草根。

……民随而种,不耕而获,其利可收百倍”。

麋鹿掘食代耕的功能,客观上帮助了泰州先民,由原始的渔牧生活过渡到了农耕生活的新时代,并进而催生出泰州灿烂的农业文明。

然而,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不断文明进步的过程中,麋鹿赖以生存的湿地资源不断被人类抢占,又不断遭到人类的掳食,所以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到了清朝末年,海陵麋鹿只剩下一百多头,而且还被圈养在皇家鹿苑里。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对麋鹿横加杀戮,并将剩下的几十头掳往欧洲。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际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帮助下,海陵麋鹿才于1986年从大洋彼岸的英国回到阔别80多年的故乡中国。

如今,溱潼麋鹿自然保护区里的40多头麋鹿平静、安宁而又欢乐地生活着,它们回到了它们自己的乐土。

滨江文化。

千百年来,泰州境内1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黄绿交替的芦苇、静默的江心洲和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总以一种别样的风姿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肥沃和文化的深厚。

夏天,百里芦苇青翠欲滴;冬天,无边芦花漫天飞舞。

而百里长江护岸堤旁,春天桃红柳绿,秋天硕果满枝,非常令人神往。

美味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盛情款待着八方宾客。

由西往东,分布着被誉为“中国莱茵河”的泰州引江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泰州港、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黄桥古镇、孤山、江心洲等资源,凸显了深厚的滨江文化底蕴,是江苏沿江旅游带的重要区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久负盛名的高港龙窝口,一度是淮盐外运、漕粮北上的重要通江口,有苏北“小上海”之称。

同时,龙窝口也是泰州人走向外面世界的重要出江口。

当年,我们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就是从这里坐船出江,去清华大学读书的。

不久的将来,龙窝口附近就将高架起一座现代化的泰州过江公路大桥,成为长江上又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泰州美,美在泰州的水。

泰州的水是大海、长江、淮河齐奏的交响乐,是自然河湖和一条条人工河共吟的抒情诗。

泰州的水融合了阳刚与阴柔、豪放与婉约、原生与现代之美,极富文化意味。

二、盐税文化——煮海为盐富一方,税踞鳌头历千载黄海、淮河和长江馈赠给泰州两大宝物:一是海盐,二是红粟。

黄海之水产盐,江淮之水育粮。

丰富的盐、粮资源,使泰州成为一片物产丰饶的土地。

汉初,吴王刘濞最早来到封地泰州,在海陵建太仓,大量屯集粮食和食盐。

粮食主要是红粟,即红米稻,为古泰州特产;盐主要靠开发黄海天然资源,“东煮海水为盐”。

为了把粮和盐运销出去,刘濞专门挖了一条邗沟支道(老通扬运河)直达广陵,致使“国用富饶,吴地繁荣”。

唐代,泰州已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海陵监“岁煮盐六十万石”,即每年煮盐六千万斤,居全国十大盐监之首。

宋代,吕夷简、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五任宰相都曾在泰州为官知政,大兴盐业。

目前泰州凤城河风景区载了一颗“五相树”,一棵树五个挺拔的支干,就是人们为了纪念这五位宰相而栽的。

当时泰州曾创下惊人记录:一年内一仓销盐一亿二千万斤,居全国之首。

南宋绍兴末年,泰州盐税比唐朝时全国盐税总数还要多。

元代,全国设盐运司六处,两淮盐运司置于扬州。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对泰州盐税特别重视,立即将两淮都转盐运司直接设在泰州,官职提高到从三品,管辖泰州、通州、淮安三个分司。

其时,泰州的“税额、盐引”仍“过两淮之半”。

到了清代顺治、康熙两朝,泰州盐业更得到朝廷重视。

为充裕国库,朝廷一度采取发展盐业的措施,号召泰州城区的富裕人家投资盐业。

清政府为强化泰州城内的盐政管理,专设钞关,收缴盐税资金。

清道光十五年(1835),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用扬关名义,颁布了一则《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刻于碑上,以示公告,永禁越坝逃税;又派“八怪”之一的画家高凤翰坐镇泰州办理盐税事务。

至此,泰州成了黄海沿线盐商们贩运营销的集散地和大本营。

盐业的繁荣令文人墨客争相关注,赋诗赞美。

李白《梁园吟》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范仲淹《至西溪感赋》则说:“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宰相,都从此间来。

”可见泰州在唐宋人文之鼎盛、地位之重要。

盐业的繁荣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促进了泰州工商贸易的兴旺发达。

泰州盐商除了从事盐业生意外,还进行日用商品的交易。

为巩固其社会地位,他们还专门砌建了盐宗庙,成立了“盐业公所”,筑建了盐商祠堂,标志泰州盐商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里下河水网通过稻河与草河伸入市区,形成繁华的坡子街农贸市场。

江南、皖南、扬州一带居民及大批文人学者都纷纷迁至泰州定居,使泰州成为盛极一时的区域性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