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09-03-30T11:34:41.827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作者:胡兆琳[导读] 本文以高一数学必修3(北师大版)第二章《算法初步》的教学为例,介绍我们在探索研究教学模式时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实践体会。
【摘要】本文以高一数学必修3(北师大版)第二章《算法初步》的教学为例,介绍我们在探索研究教学模式时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实践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授课(演示)理解反馈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45-02 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具体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同时也需要我们对该教学模式的优劣进行研究。
数学方面,《几何画板》、《Excel》、《Powerpoint》、《Flash》等软件都是数学辅助教学的常用软件,借助这些软件及相关技术、设备,我们就可以有效的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起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此类的案例有许多。
例如,利用《Excel》的统计功能,帮助我们进行统计分析,怎样画散点图,怎样求回归方程,怎么画拟和曲线等,在课堂上用电脑平台演示给学生看,从而使高一数学必修3(北师大版)第一章《统计》的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如,我们高一数学必修4(北师大版)第二章《正弦函数y = Asin(ωx+φ)的图象》一节,通过在网络教室的上机课,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图象,设置参数、拖动鼠标来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数形结合,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下面以高一数学必修3(北师大版)第二章《算法初步》的教学为例,介绍我们在探索研究教学模式时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实践体会。
算法初步既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算法思想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
《算法初步》的课时安排建议(共12 课时),①教学重点:算法的基本思想,算法的基本结构,算法的基本语句,排序问题;②教学难点:变量,赋值,循环结构。
显然,我们的教学难度很大,课时少,教学内容抽象,重难点多。
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针对该教学内容大体采用了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授课(演示)→理解反馈→练习巩固→检查评价”;第二种是“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已有知识→实践探索(上机)→意义建构→综合评价”。
第一种教学模式“授课(演示)→练习巩固→理解反馈→检查评价”,主要是针对《算法初步》中数学概念、计算机术语、基本思想、原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课。
如《§1 算法的基本思想》、《§2 算法的基本结构》及《§3 排序问题》中的排序原理的教学课都适合该种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该教学模式是第二种教学模式的基础,因为数学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那么“情境——探究”的教学模式无从开展,学生对所创设的情境问题,无从思考,更无从探究。
例如,学习“插入排序原理”,该知识内容很抽象,且教材在该知识的阐述上不够详尽,学生很难理解掌握。
我们的课堂教学分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授课(演示),我们在课堂上演示了一个优秀Flash课件(该课件由网上下载),该课件将一组待排序的数据转换成一列高矮不等的人,数据的大小排列转换成人的高矮排列。
插入排序问题马上变的直观,易于理解。
其次,练习巩固。
作为数学,我们的课堂练习必不可少,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再次,理解反馈。
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学生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好坏,不是由专家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学生决定的,通过意见反馈,我们可以更有效的改进课堂教学。
我们在网络教室用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如你对老师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能否理解?(A、完全理解;B、基本理解;C、较难理解;D、不能理解)你对哪些知识点不理解?你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A、专心听讲;B、基本专心;C、经常走神;D、没有听讲)等等,在网络教室上课时,我们的问卷可以具体一些,因为我们利用网络教室的设备可以快速的收集和统计学生的意见。
最后,检查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知识技能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依据平时课堂表现、课堂提问、练习、作业、测验等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算法学习中知识技能评价,主要依据能否正确的使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基本语句来描述算法。
第二种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已有知识→实践探索(上机)→意义建构→综合评价”,主要是针对《算法初步》中知识的深化和灵活应用、课题研究等教学课。
如《§4 几种基本语句》、《变量的理解,对赋值的掌握》、《算法描述时对循环结构的灵活应用》等都适合该种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依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开展学习上的独立钻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速度增长着,促使我们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我们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更有效,能培养出更多的有创造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耿玉明.建构适应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学数学,2003.4:5~7
2 黄爱民.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河池师专学报,2003.23(2):72~74
3 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