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考点47汉代儒学 .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考点47汉代儒学 .docx

考点47汉代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2.影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原因:为实现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局面。

2.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

3.影响(1)积极: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

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微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三、太学的出现汉武帝时期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思维导图]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2.董仲舒大一统主张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4.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5.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史料探究——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史料一(摘自2013年福建高考T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史料二(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史料三(摘自2010年天津高考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探究依据以上史料说一说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及其影响。

答案理念:追求国家富足,上下相安,秩序稳定和谐的利国利民境界;一改早期“民贵君轻”的民本主张,倡导维护君主权威。

影响:上述史料表明儒学被读书人所推崇,从而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2.归纳总结——董仲舒儒学体系的内容与特点(1)内容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④在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3.归纳比较——董仲舒新儒学VS先秦儒学4.(1)具体主张的影响①“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从另一方面,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风尚也有积极作用。

③“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2)后世深远影响①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②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史料证史——汉代新儒学的地位史料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论从史出史料体现了有关汉武帝的治国之策;《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在当时的地位;“举遗举礼”“崇乡党之化”“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在当时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

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6.方法总结——“一、一、二、四”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一个核心:“天人感应”。

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君权神授”。

高考题组1.(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 B解析“屈民以伸君”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也就是“君为臣纲”,这并非先秦儒学的思想,且“全部”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屈君以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神化了皇权,背离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有仁爱思想也有德治思想,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D两项错误。

2.(2015·全国Ⅰ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据材料,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思想主张的特点及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对比分析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解读材料中韩愈的言论及韩愈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的关键信息,迁移宋明理学的特点分析概括。

3.(2015·重庆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根据材料,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答案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

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焚书坑儒。

解析第一小问汉高祖对太子要求依据材料中“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得出答案;其原因可从材料中高祖自己对读书反思的信息中概括作答。

第二小问“秦禁学”的表现要结合秦朝对文化的摧残思考作答,主要是焚书坑儒。

模拟题组4.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答案 C解析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

“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

“人之性恶”强调的是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C项。

5.《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

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答案 D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故D项为最佳选项。

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6.《董学特性新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

其观点是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实质上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考点训练1.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