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毕业论文

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毕业论文

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毕业论文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单位代码:1020 4技术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学号:论文起止年月:200年月至200年月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Personalincometaxplanning指导教师:职称:专业名称:答辩时间:答辩委员会主席:毕业论文评阅人:年月摘要都说死亡和税收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两件事情,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便产生了税收,自古以来,人类便有规避税收的朦胧意识。

伴随着国内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个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这也就使得个人所得税筹划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那么如何对个人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此背景出发展开讨论,具体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产生发展,纳税筹划的基本原理,主要针各种实际的涉税项目筹划思路与方法,给出了一些应用的案例,并重点介绍了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的税务筹划。

关键字: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纳税义务人;税目A b s t r a c t Saidthehumandeathandtaxesaretwothingsinevitable,humansoci etywiththeintroductionofsate,willgeneratetaxrevenues,sincea ncienttimes.目录前言个人所得税自1799年在英国创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如今在世界各国广泛推广采用,并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税收来源。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与之相应,个人收入的增加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人数越来越多纳税人数超过了任何一个税种对个人收入征税的范围涉及11个项目之多,于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就应运而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纳税筹划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开始考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问题了。

于是纳税筹划税务代理机构也诞生了,而且发展趋势非常好。

但是由于税务筹划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很短,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研究在我国还尚属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第一章个人所得税概述1.1个人所得税的概述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于1799年首创于英国,在200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发展,不仅在地域范围上从欧洲扩大到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个税种,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确立了主体税种的地位,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个人所得税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政务院公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中列举了对个人所得征税的税种,主要有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

同时为了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适当调节个人收入,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分别于1980年9月、1986年1月和1986年9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这三个税收法律实现了对个人收入的征收。

1993年10月31日第l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现了上述三税合一,统一了个人所得种法律制度。

2006年我国进一步修订《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了费用扣除标准,要求进行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建立了纳税人档案,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基础,使个人所得税制度得到了规范。

我国个人所得税于1950年开始考虑,当时国务发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开征。

但真正开征的时间为1980年9月,1980年9月,个人所得税法正式颁布,该法的征税对象包括中国公民和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但由于规定的免征额较高每月或每次800元,而国内居民工资收入普遍很低,因此绝大多数国内居民不在纳税范围之内。

为了有效调节社会成员收入水平的差距,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同年9月颁布了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上述规定仅适用于本国居民。

199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初步建立起内外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其后,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1999年恢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2006年和2008年两度提高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减除费用标准;2007年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税率由20%调减为5%;2008年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2010年对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取得的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随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个人所得税的职能是指其所具有的满足国家需要的能力。

它是以个人所得税的内在功能为基础,以国家行使其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为转移。

1.2.1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税收承担的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个人收入,只要有一定收入,就可以征收所得税。

早期的个人所得税几乎都是为解决财政困难、筹措战争经费而开征的。

1799年,英国为筹措英法战争所需经费,开征了个人所得税,在此期间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达财政收入的20%;一战期间,个税收入曾占到全部税收收入的83%;二战期间,个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超过了40%。

实践证明,个人所得税的首要功能就是为满足国家行使其职能需要而组织财政收入。

1.2.2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指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功能。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所采用的重要方法是采取累进税率,体现“量能课税”原则,从收入来源方面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水平。

目前,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普遍守行七级超额累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种中的资薪金所得也采用了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1.2.3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指个人所得税所具有的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其自动稳定经济的作用是指在实行累进税率的前提下,当经济发展迅速,个人的收入也会大幅度增长,其将适用更高的税率,从而抑制个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抑制经济过热、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当经济衰退时,个人收入势必下降,只能适用较低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甚至免税,从而提高了个人可支配收入比重,有利于促进个人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复苏。

1.3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简介从国际上看,个人所得税的税制模式主要分为综合税制、分类税制以及综合与混合税制三种类型。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综合税制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

而我国实行的则是分类税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人包括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居民纳税义务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其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制度,应税所得分为11项。

分类征税模式征管手续较为简便,便于征纳双方执行,且可对不同的所得按不同征收方法计税,有利于体现国家政策。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包括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

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其他所得等均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比较简明易行,但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家庭难以完全兼顾。

为鼓励特定纳税人或照顾部分特殊人群,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法规规定了若干个人所得税减免税政策,主要包括:省、部和军级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和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奖金;国债利息;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的“三险一金”,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其他所得等。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两种征税方式。

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各项所得,一般由支付所得的单位和个人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但对于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以及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等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则要求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第二章税收筹划的基本原理2.1税收筹划的概念税收筹划概念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由西方引入我国。

税收筹划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新兴的现代边缘学科,许多问题尚不成熟,因而国际上对其概念的描述也不尽一致。

综合而言,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表述大体如所列陈述:(1)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所编写的《国际税收辞典》一书认为:税收筹划是指企业通过对经营活动和个人事务活动的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收。

(2)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博士在其《会计学》一书中将税收筹划定义为:在纳税发生之前,有系统地对和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少缴税,这个过程就是税收筹划。

(3)我国学者盖地认为:税收筹划也称税务筹划、纳税筹划,是指企业(自然人、法人)依据所涉及到的现行税法(不限一国一地),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运用企业的权利,根据税法中的“允许”和“不允许”、“应该”与“不应该”以及“非不允许”与“非不应该”的项目、内容,对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的谋划和对策。

2.2税收筹划的界定对税收筹划仅做以上理解还远远不够。

实际上,要把握税收筹划的内涵,就必须弄清楚税收筹划和与其具有同样目的性的偷税、避税、节税之间的联系。

近年来,不论是纳税人还是税务机关,不论是税务中介机构还是税法制定者,都将注意力聚焦于偷税、避税和税务筹划。

如果从公共财政学角度看,10元钱的财政收入损失是偷税还是避税引致并无差别,因此这3个术语可以相互替代。

然而,从法律视角看,3个术语绝对不能等同。

其中,“偷税”因其违法性而易于分辨,然而,“避税”(不可接受的)与“税务筹划”(可接受的)由于同样具有合法性,两者区分界限模糊。

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纳税人在享有“安排自身事务以使纳税义务最小化”权利的前提下,政府会在其中区分出“不可接受”的避税,以致使愈演愈烈的避税趋势能够有所抑制。

在学术界上己较认同的概念划分回归到实践的立法、执法与司法中往往难以落到实处。

其实,清晰地区分3个概念,一方面可以稳定政府的财政预期收入和纳税人的纳税预期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纳税人降低税务风险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