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们五年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单元第一课《七律·长征》。

我们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

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山花》,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为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群众在一起。

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让学生去体会有一定的难度。

本组课文是这册书最后一组课文,在设计教学时,我们注重对学生已有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对于《长征》一课的理解不盲目追求深透,而把重点确立在“读懂后有所感悟”。

因此,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
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知七律诗的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四联八句:首已
“不怕难”为纲,尾以“尽开颜”作结,颔颈分承“千山”与“万水”,
衔接紧凑,结构完整。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走近毛泽东,初步感受其诗人风格和伟人风采。

(2)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
熏陶。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体会诗人英勇豪迈的情怀。

结合本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设计了一下教
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主体部分)
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二)教学环节设计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

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万事贵乎始”。

课堂伊始,以回顾领袖与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2.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开颜。

课件播放泛读音频,让学生体会后再指读。

【设计意图:读通读顺课文,是披文入境悟情的基础。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

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

学生的信息蕴藏是活生生的教育资源,教育发挥了学生的资源功能,这样的教育具有极大地潜力。

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

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文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

【有效的拓展既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对文本的体会,还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
(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

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读书成果。

(4)重点理解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句中处处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红军将远征难比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课件出示“五岭、、、”指生读
比较理解“逶迤”和“磅礴”。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合你查阅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岭?什么样的山?
试想,红军在过这悬崖峭壁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小结,增加背景介绍,指导朗读。

适时追问: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红军?生说(乐观)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面对着山,红军不怕。

面对着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

(课件出示上句)。

生读“金沙、、、”谈诗句意思
诗中这一暖一寒,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A. 先说这暖,生说。

说说你对金沙江的了解。

出示金沙江图片,补充“巧渡金沙江”材料。

那理解了这场战斗,我们来看这个暖字,大家如何理解的?
(引导学生理解从“暖”能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指导朗读。

B 理解“寒”:那这个“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课件)生谈
简介泸定桥,出示图片,此刻你站在上面,会有什么感受?生说
我们一起来看22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播放视频)生谈感受
师:此时,你对“寒”又有了怎样的理解?生说
小结: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一暖一寒(课件)又让你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红军队伍?(板书大无畏)
指导朗读
③学习最后两句:
岷山,你们了解吗?
理解“更喜”,理解“尽开颜”(联系全诗)。

此时,透过词语,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
全班一起读全诗(放视频),同时教师语言总结。

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的乐观无畏精神,相信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都背过了吧!
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背——(全班背全文)
【此环节中共两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音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②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

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集体备课发言稿
备课内容:《七律·长征》备课年组:五年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