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礼仪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
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
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
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
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
的意思。
春节的特点
一、祈福——这是春节的本源意义,也是数千年来核心意义一直没有转变的项目之一,无论现在春节大家用什么方式庆祝,但祝福与祈福的核心要素都没有消失。
二、团聚——这也几乎是到现在为止春节没有变化的要素之一,回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过年,而过年就意味着似乎一定要回家.
元宵的由来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又名“灯节”或“灯夕”。
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元宵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
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
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的礼仪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
于春秋战国时期。
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
时代。
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中华
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
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划旱船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
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
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
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有团圆美满之意。
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
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
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清明节的来由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
清明节的礼仪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
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
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
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
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
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
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民间传说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
吃冷食的习惯。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
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
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
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
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
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
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
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
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