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明清
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明清
农耕文明下的古代中国——明清
明
清
明清时期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等新的经济因素;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去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也说明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文艺繁盛、科技停滞,都进入了总结阶段。
⑤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承古萌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
①《农政全书》《本草纲目》说明传统科技还继续走在世界前列。明清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乃至世界。
②思想上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③商品经济出现新特点;大批中小工商业城镇兴起;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农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帮出现,徽商、晋商等区域性商帮形成。朝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不及经济效益,只是宣扬国威。
④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只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②清初,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雍正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
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水稻产量高;明清出现风力水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②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外销,明代烧制阿拉伯文和梵文的瓷器,清代为欧洲商人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在中国制瓷业的影响下,陆续生产瓷代表。
理学有新发展(王阳明心学)并占据了主流地位。
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④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文言短篇小说也脍炙人口(原因);书法绘画更加多样化、平民化、世俗化;京剧诞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见选修四康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伴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①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对地方控制;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开八股取土,加强思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