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路基常见病害地防治与处理

铁路路基常见病害地防治与处理

北京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铁路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与治理姓名:袁赫洋专业:高速铁道技术工作单位: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职务:学生号: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纪平发题日期:2016年日完成日期:2016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铁路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与治理一、毕业设计(论文)容随着现代物流运输业的日益繁忙,对铁路承载压力日益增强。

铁路对路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路基病害的防护与处理也显的越来越重要。

而铁路,作为一种线形带状的特殊人工建筑,不可避免地经过不同的地质地区。

对于不同的地质地区铁路工程地基土的沉积条件是不同的,因此地基土的变化往往是极其复杂的。

所以要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分析各种铁路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与处理。

二、基本要求1.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围绕重点项目周密部署、合理安排、科学管理。

2、熟悉设计文件,编制实施性施工方案;3、合理配备劳动力、施工机具;4、推行ISO9002质量保证标准体系,制订工程创优规划,编制项目质量计划,重点把好技术方案审查关、材料进场检验关、施工过程控制关,切实保证实现质量目标。

三、重点研究的问题山区铁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黄土地区路基的病害防治与处理四、主要技术指标满足《铁路工程技术标准》及《最新铁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施工技术规与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汇编》要求。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下达任务日期: 2016年月日要求完成日期: 2016年月日指导教师:纪平中文摘要路基病害的防护处理是铁路设计,施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容,它对铁路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等级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路基病害的防护处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路基病害大都带有地区特点,有各自的地域特性。

可简要分为山区地区,黄土地区,沿海软土地区,西北盐渍土地区和西南及东北冻土地区。

路路基的各种病害及破损都是由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足引起的,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与地质条件,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另外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设计、施工和养护。

而路基建成后,其质量将主要取决于路基的养护水平。

关键词:路基病害防治处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山区铁路水毁浅析及防治措施 (2)2.1水毁的原因及浅析 (2)2.2水毁的防治措施 (3)2.3山区其他种类的病害 (4)2.4翻浆 (9)第三章山区铁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15)3.1坍塌、崩塌的防治: (15)3.2滑动的防治: (15)3.3泥石流的防治: (16)3.4加强铁路养护,积极防止和逐渐减少或消灭铁路路基病害 (17)第四章黄土地区路基的病害防治与处理 (19)4.1黄土的结构特性 (19)4.2黄土地区挖方路基病害调查与分析 (21)4.3黄土地区挖方路基处治措施 (23)结束语 (27)总结 (28)参考文献 (29)铁路路基常见病害的防治与处理第一章绪论现代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保证整个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的先决条件。

运输业的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加强国防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铁路受地形限制小、建设速度快、所需投资少,又是连接城市与农村、工厂与矿山、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正因为它具有机动、灵活、直达、迅速、适应性强、服务面广的特点,所以对于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开发山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前景。

随着我国高等级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路基作为铁路设计和施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路基病害的防护与处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路基作为道路路面的基础。

为使路线平顺,在自然地面低于路基设计标高处要填筑成路堤,在自然地面高于路基设计标高处要开挖成路堑。

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即在其本身静力作用下地基不应发生过大沉陷;在车辆动力作用下不应发生过大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路基边坡应能长期稳定而不坍滑。

为此,须在必要处修筑一些排水沟、护坡、挡土结构等路基附属构筑物。

路基是一种线形结构物,具有路线长、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点,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

第二章山区铁路水毁浅析及防治措施随着铁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山区铁路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这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早日进入小康生活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但是,山区铁路易遭受水毁,每年雨季期间,山水汇流直接冲刷路面,轻则影响铁路的通行能力,重则将中断交通,危及铁路的行车安全,而且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现就如何做好山区铁路的水毁防治措施,谈点粗浅的看法。

2.1 水毁的原因及浅析山区铁路地形复杂,坡陡弯急,防护工程设置较少。

而山溪河流变化幅度较大,洪水来势凶猛,经常造成水淹路面。

同时洪水中夹带大量的树枝及泥石,常常使边沟及涵洞进水口阻塞,导致排水不畅,山洪直冲路面,形成路基缺口,影响交通的安全畅通。

由于山水汇流,河流水易涨易退,水流急湍,弯曲较多,与河流并行的铁路路基边坡经常遭到严重冲刷,导致边坡坍塌,形成路基缺口,危及行车安全。

虽然有些路段设置了防护工程,但大部分防护工程的基础埋置深度不够,常被冲刷得基础外露。

雨季时间较长,经常连降暴雨,致使山上植被覆盖层全部处于饱和状态,增加了覆盖层的下滑重量。

由于雨水渗入,使覆盖层与山体岩层的粘结面摩擦力减小,而部分覆盖层失去了平衡的稳定,致使深挖路段边坡滑塌,而少部分路段的塌方是因为路基改造过程中,由于大爆破时的震动,使岩石的岩层发生裂缝,而又未采取任何的防护措施,当雨水涉入岩层裂缝中,失去平衡稳定的情况产生塌方。

有时因人为的开挖取土不当,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大量雨水渗入土体,破坏了颗粒间的粘聚力,增加土体重量而塌方。

由于地下水较丰富,使土基及基层强度下降,在雨季期间,常常造成路基发软下沉,造成行车不畅。

在铁路改建或改建(增建)涵洞时,涵洞的设置与实际不相符的涵洞位置和类型,对雨季铁路的正常养护造成很大的水毁隐患。

虽然铁路改建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当地的居民爱路护路意识不强,经常在铁路边坡上开山取石,在路肩上堆放杂物,造成边坡或路基坍塌,更有甚者因房屋建在铁路边坡下,为了阻止路面水的排泄,在铁路路肩上用泥土筑起一道屏障,导致雨季期间常常水淹路面,危及行车安全。

2.2 水毁的防治措施与河流并行的铁路设置的防护工程,其基础尽可能地适当加深,确保工程质量,防止洪水冲刷。

对于经常滑坡的深挖路段应在边坡顶端上设置截水沟,边坡应分段设置不同的坡度。

对于高填方路段,除设置防护工程外,还可植树种草,特别是高填方及土质深挖路段,可种植香根草,香根草根系发达,根深可达1-2米,既可保护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又可美化铁路,改善生态环境。

对土基和基层强度不足,极易出现路基发软下沉的路段设置暗沟或渗沟,使地下水能排到路基以外。

要牢固树立治路必先治水的观念,山区铁路因受地形的限制,路面窄小,应因地制宜地对纵向排水沟加深加宽,涵洞进水口的沉砂应适当加深,在铁路的纵向和横向排水方面加大力度,把涵洞的养护列入日常养护中,要坚持雨天巡路制度,及时消除水沟和涵洞杂物,经常保持排水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在日常养护工作中,不断完善排水设施,同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及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制订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从检查水毁的苗子入手,从思想上重视防毁,从行动上加强防毁。

加大《铁路法》的宣传力度,提高铁路沿线居民的爱路护路意识,保持铁路及铁路防护构造物的完整性。

2.3 山区其他种类的病害山区铁路路基其他病害分为坍塌、滑波、泥石流备战种类型,现将各类型病害的特征、成因和危害分述如下:2.3.1 坍塌山坡堆积物在自重作用,沿边坡产生不同规模的坍塌现象。

发生坍塌时的运动速度较快,土石有流动现象,土体扰动且相互位置改变,在运动结束后,坍塌体基本稳定,无滑动面,亦无明显的软弱面。

坍塌发生前,有时边坡顶部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出现坍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徒,使边坡的支持力量减弱,或堆积物受到地表水的及地下水的影响,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此外土壤受到冻结融化的反复作用,使边坡土体的稳定性降低或受到风化作用、地震作用、气温的变化等,使边坡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坍塌对路基的危害程序视其规模大小而异,由于坍塌发生时具有冲击力,经常引起建筑物的变形,破坏路基,阻止交通,给养护工作带来不少工作量。

2.3.2 崩塌巨大的岩体失去与基层的联系,在重力作用下,瞬时突然剧烈地从边坡陡崖上倒塌到坡脚下堆积起来,岩块常被撞很破碎。

发生崩塌时速度极快,岩块在运动中有滚动跳跃现象。

运动结束后,崩塌体基本稳定,岩层无滑动面,但有软弱面或构成软弱面的条件。

当崩塌发生前,有时发现碉层有新的裂缝或其它的变形特征。

崩塌的造成是由于开挖路堑加陡了边坡的坡度,使岩体失去了平衡或者由于地表水深入岩体裂缝或地下水在岩体裂缝中流动,使岩体自重增加,此外由于风化作用及冰冻作用结果,加快了岩体裂缝的发展,使岩体的坚固性降低,其它如大爆破、地震、植物根系在岩石裂缝中生长以及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等变化对岩体的性质亦有影响。

崩塌是山区铁路最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由于其规模大,同时发生时,冲击力大,常使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经常断绝交通,给行车带来很大的威胁2.3.3 错落及其防治岩土山坡的底层是由一个向外缓倾斜的、松散破碎岩土所组成的软层为底层,在久雨或暴雨的雨水作用下,软层上覆荷载增大,或底层岩土的强度降低,致使软层产生压缩为主的变形,并进而引起上覆岩土沿后缘向外陡立的裂面整体下挫,这种现象称错落。

发生错落现象的软层又称错动带,一般依附于断层破碎带生成。

每当软层上覆岩土后缘与稳定山体之间的下错裂缝贯通和错壁呈现后,即完成一次错落(图2[错落断面示意图])。

错落一般不像崩塌那样突然发生,但错落可发展为崩塌和滑坡。

松散的错落体也可能在连续大雨中发展成为泥石流。

错落防治主要是:在可能产生大型错落的地段,线路选线时应尽可能绕避;在基础稳定的地段,线路可修支挡明洞通过,必要时将洞顶及外边墙全部用土石掩埋,作为山体的一部以支撑山坡。

但是,防治错落的有效措施是在错落体后部采取减重措施和在前部修筑支挡建筑物。

同时,要修筑地表排水系统和安装必要的排水设备,必要时应有疏干错落体前部的措施。

错落体后部减重措施是指在错落体自身的后部挖去一块岩土的工程,目的是减少错体的荷载。

在错落体前部修筑支挡建筑物的基础应埋置于错动带以下,目的是平衡发生错落的推力。

这种支挡建筑物一般采用刚性圬工墙。

刚性圬工墙后应有足够厚度的软隔层,以减少错动时对圬工墙的应力。

2.3.4 滑坡滑坡是堆积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地沿线着滑动面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这种滑动一般与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活动有关,滑动速度较缓慢。

每次滑动后,滑动体并不完全稳定,会出现新的变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