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赵昌木编著版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探究,建构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情意,拥有专业自助,具备专业发展意识,从而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2.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非专业人员转变为专业人员的过程,由新手教师转变为专辑型教师的过程,强调立足于教师内在专业特性的提升以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
教师专业化:是对教师队伍整体而言,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明示教师专业化。
3、(人们一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学业成绩之间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
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评价和劝说及自我规劝、情绪和生理状态,这些信息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第二章教师与社会1.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经济收入看,中小学教师位于社会阶层的中下层;其职业声望位于社会阶层的中上层2.教师在社会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1)教师以社会赋予的合法权力分配文化资本2)教师以学校教育代理人身份促进学生社会化3)教师以权威者角色引领学生职业取向4)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文化资本: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首先提出,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比如词语能力、一般的文化意识、审美偏好、关于教育体系的信息以及教育文凭等。
4.学生社会化:意味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价值、社会规范和信念体系内化到学生的人格形成之中,向学生提供为准备承担社会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个体能够适应并融入社会。
第三章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4个方面)1.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理性取向1)教师理性:即为教师在其具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生活中持有的生存态度、思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本体理性、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四个方面。
2)本体理性:教师持有的对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持续的思考和追问的理性。
认知理性:是教师藉以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和抽象思维能力,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手段,最终意义是达到对教育教学因果必然性联系的反映。
价值理性:教师着重从道德原则、伦理规范、信念理想、道义责任、正义真理、公平至善等方面对教育教学及其自身进行厘定。
实践理性:教师在明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后,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去行动。
* 舒尔曼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的7个方面:①学科内容知识;②教学法-内容知识;③课程知识;④一般教学法;⑤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⑥教育情境的知识;⑦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和它们的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
* 学科知识和教学类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意信念取向1)教师教育信念:是教师自己确认并信奉的有关人、自然、社会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假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心向导。
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
2)教师教育信念的特征:个体性。
情感性。
意志性。
道德性。
3)专家型教师信念系统的特征:整合性。
反思性。
有效性。
开放性。
3.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取向1)教师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
2)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具体性。
综合性。
缄默性。
个体性。
3)教师实践智慧的类型:①施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智慧;③处理偶发事件的实践智慧;④优化人际关系的实践智慧4)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1.求知——基础 2.反思——关键 3.合作——保证第四章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预备阶段——适应阶段——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停滞和退缩阶段——持续发展阶段2. 实习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1)不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2)不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学节奏过快;3)对课堂偶发事件不能机智处理。
3.初任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3个)(一)由浪漫的职业理想到复杂多变的教学现实①“现实的冲击”一般是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面前的彻底破灭;②初任教师原有的各种幻想、乐观主义,富有的理想、新奇感,拥有的信念、知识、价值观和有限的技能,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往往显得无力、无助和无奈。
(二)由实践知识和智慧的缺乏到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智慧大致有三种途径:正规的学校教育、初期的入职训练和教学中的“做中学”。
(三)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向多重的教师角色教师的多重角色:交流者角色;组织者角色;学生的咨询者或顾问角色。
4.教师社会化:是指教师在学校系统中学习和内化专业行为规范、准则而胜任社会所期待的角色,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
5.对策:①主动向资深教师请教;②教师的自我反思;③实践中的探索与修正。
6.对初任教师来说,教师身份的形成意味着角色的转换的困难的表现:①在角色转换中,教师第一年面临的角色困难主要是,从学生转换为专业的管理学习环境的人;②面对课堂偶发事件和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时常手足无措,缺乏灵活而有效的处理技术,甚至无法开展正常教学活动;③初任教师组作为社会成员要与其他成员打交道,在学校集体中要与同事、管理者和学生交流,因此教师扮演交流者的角色。
第五章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一、认知能力二、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包括教师的专业责任、个人道德品性、以自律为核心的专业精神等。
1)职业道德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重大:1、职业道德是教师实现角色认同的基本前提;2、职业道德是教师敬业乐教、发展成长的内在动力;3、教师是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利益关系中发展的,这些关系处理需要道德的力量。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
三、人际交往四、教师职业发展动机:是教师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是自身内在的要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职业行为的心理状态和意愿。
教师成就动机:是指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重要而有价值,愿意认真地去完成,并欲达既定目标或某种思想境界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五、自我评价:是评价主体以自身作为评价客体的评价活动。
(作用如下)首先,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的角色内化;其次,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第三,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增进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发展;第四,自我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把握人生价值选择,进行自我塑造;第五,自我评价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民主气氛,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也为教师创造平等的对话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密切校方与教师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师心态和学校氛围的相互适应和融合,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因素(论述)1)教育政策: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调整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和利益关系的公共政策,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依据和准则。
教育政策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一)教师政策为教师的基本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提供保障,直接影响教师的生存和发展。
(二)教师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予以规范和引导。
(三)教育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与促进。
2)学校管理3)学校氛围: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对其成员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
它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想信念、道德风尚、工作和学习作风、集体舆论等精神因素,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个性,展现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
4)教师文化:是指学校教师群体共同享有的价值观、信念、规范、行为、态度的意义系统。
教师文化反映了教师群体的共识,内化在教师的行为和人造物品中,并传递给学校各成员。
第六章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模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1.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模式存在问题:首先,大学应当向预备教师或在职教师传授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其次,大学能够为促进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发展做些什么。
第三,大学教育实习为促进师范生(预备教师)的成长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 2.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模式美国出现的。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3.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为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英国首先推出“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简称“SST”校本教师培训。
产生及发展:19世纪英国师范教育史上著名的“见习生制”。
存在的问题:①如何保证职前教师培养质量。
首先,实习生的指导教师直接影响这实习生的专业发展。
其次,指导老师的责任心对实习成效产生重大影响。
②中小学如何与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有效沟通。
③实习生的成长是否就是适应中小学的教学生活。
④实习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什么。
第七章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3种)与方法1、师徒制起源于技艺学习的经验,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之一。
师徒制教学的实施运作:首先,初任教师观察资深教师的教学实践,以获得有关教学的感性认识。
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出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始逐步学习、模仿指导老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尽管有时并不能洞悉和解释其行为的实际效果。
第三,资深教师充分了解新手老师教学状况的基础上,针对新手教师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机型具体指导,新手教师按照资深教师的指导进行再实践。
新手教师向资深教师的学习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机械、低水平的模仿,而是蕴含着高水平认识的过程。
师徒制实质上是让新手教师在“看中学”“做中学”。
2、课例研究的实施程序:①确定目标,集体讨论。
②实施授课,观摩记录。
③集体反思,行为跟进。
④总结经验,分享成果。
3.教育叙事:作为表达教师在教育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体验、知识和意义的有效方式。
是一种质的研究。
1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