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社会转型与哲学关怀暨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哲学篇论坛议程〔论坛时间:2018年11月23日-24日,地点: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11月23日安排开幕式上半场8:30-9:15〔地点:逸夫楼1楼报告厅〕主持人邵强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发言人陈玉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沙宗平(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合影9:15-9:30〔地点:逸夫楼正门前〕下半场9:40-11:00主题学术报告及问答互动演讲者: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演讲题目:社会转型与自我裂变11:00以后午餐参会学生:旦苑餐厅二楼专窗〔凭用餐券领取客饭〕论坛嘉宾:旦苑餐厅三楼14:00-16:4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11月24日安排8:30-11:0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11:00以后午餐参会学生:旦苑餐厅二楼专窗〔凭用餐券领取客饭〕点评专家:旦苑餐厅三楼13:30-16:0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16:20-17:00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光华楼西主楼25楼2501报告厅〕主持人邵强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总结发言袁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颁奖仪式论坛闭幕各分组讨论会场安排〔11月23日14:00-11月24日16:00〕1.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1会议室:西方哲学经典研究专场〔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亚里士多德之“现在”的同一与差异——论《物理学》217b29-224a20中的“时间-存在”之思及海德格尔的误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邵奇慧14:20-14:40《利维坦》中的自由状态辨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周铁影14:40-15:10点评:林晖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图式法中形象概念之例证——兼回应《康德时间观的困境和启发》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张清涛15:50-16:10康德关于休谟因果性问题解决的四种不同理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重骏16:10-16:40点评:莫伟民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专场〔11月24日9:00-11:00〕9:00-9:20论尼采《苏鲁支语录》中的“读与写”篇——从“血”、“笑”、“舞”说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可9:20-9:40意义之撒播——关于德里达《论文字学》的理论内容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赵长伟9:40-10:00简论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关于“世界—心灵—语言”的意向构造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学良10:00-10:20茶歇10:20-11:00点评:莫伟民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场1〔11月24日14:00-16:00〕14:00-14:20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看人的全面进展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李志慧14:20-14:40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中的“非同一性”思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肖鹏14:40-15:00在电影中遇到马克思——论电影的空间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陆心宇15:00-15:20茶歇15:20-16:00点评:汪行福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2.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3会议室:逻辑学研究专场〔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彩票悖论新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成力杰14:20-14:40国际数学史与数学哲学当代研究趋向分析——以《国际数学历史》杂志1999-2018内容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曹婧博14:40-15:10点评及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规律的担保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魏立三15:50-16:10逻辑悖论的人文向度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任帅军16:10-16:4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邵强进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睿之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场〔11月24日9:00-11:00〕9:00-9:20语言、技术与物——论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物”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庞昕9:20-9:40评反成物类之形而上学论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振9:40-10:00微博中的风险传播与引导操纵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沈继睿10:00-10:20茶歇10:20-11:00点评:王志伟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3.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4会议室: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专场1〔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论荀子哲学中的“听”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伍龙14:20-14:40作为哲学依据的中庸——试论孔子的中庸思想之于经权关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姜妮伶14:40-15:10点评及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寂”范畴在阳明学中的运用——兼与聂豹、王畿进行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其福15:50-16:10论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哲学架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焦德明16:10-16:4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林宏星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专场2〔11月24日8:30-11:00〕8:30-8:50经济之道初探——基于儒家思想观看经济生活的尝试四川大学哲学系李毅8:50-9:10孔子为己之学的三重意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益鑫9:10-9:40点评及自由讨论9:40-9:55茶歇9:55-10:15再论戴震哲学的“重知”倾向及其原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沈娟10:15-10:35自然与必定——戴震性道之学及其现代意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许振旭10:35-11:0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郭晓东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研究专场〔11月24日13:30-16:00〕13:30-13:50二律交战,能与愿的分离——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的一种解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赵炜蓉13:50-14:10当代中国迎神赛会研究——海南省海口市永兴镇的公期和公祖信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季怡雯14:10-14:40点评及自由讨论14:40-14:55茶歇14:55-15:15启蒙理性与习俗宗教——从《论戏剧》的序言和开篇看卢梭的意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郝春鹏15:15-15:35论休谟的“真正宗教”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农永光15:35-16:0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沙宗平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王新生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4.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9会议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场1〔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资本问题: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核心问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雪婷14:20-14:40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对公私对立的消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寅14:40-15:10点评:王金林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之间的人学关联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元晋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治理学院冯经纶15:50-16:10进展虚拟经济的哲学思考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王程16:10-16:40点评:吴猛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场2〔11月24日9:00-11:00〕9:00-9:20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再解读——评肖恩·塞耶斯《现代工业社会的劳动——围绕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考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丹琦9:20-9:4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梦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邵长鹏9:40-10:00论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陶鹏10:00-10:20茶歇10:20-11:00点评:王金林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场2〔11月24日14:00-16:00〕14:00-14:20论埃内斯特·曼德尔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以《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为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吕佳翼14:20-14:40知识考古学:知识的用途与滥用——“精神性知识”批判与福柯知识-生活观复旦大学中文系刘阳军14:40-15:00安德烈·高兹的生态理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先悦15:00-15:20茶歇15:20-16:00点评:吴猛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5.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10会议室:当代伦理学研究专场〔11月23日14:00-16:40〕14:00-14:20正义与美德的结构及其内在张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张新国14:20-14:40海德格尔“良知”概念析论湖北大学哲学学院袁勋14:40-15:10点评及自由讨论15:10-15:30茶歇15:30-15:50克利福德认识规范思想的批判性认识——兼论信念伦理学的认识规范假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戴益斌15:50-16:10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调查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治理学院邢景朋朱蓉16:10-16:40点评及自由讨论点评:邓安庆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新文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反思与可能生活”研究专场1〔11月24日9:00-11:00〕9:00-9:20卢梭论家庭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以《爱弥尔》为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丽9:20-9:40自然状态、个体自由与历史进程——卢梭式伦理生活的三个向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功伟9:40-10:00生命与道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王悦之10:00-10:20茶歇10:20-11:00点评:邓安庆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新文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伦理反思与可能生活”研究专场2〔11月24日14:00-16:00〕14:00-14:20公共权力异化的一个独特视角:集体权力异化的成因及遏制的伦理维度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肖楠楠14:20-14:40如何走出自由与意识形态生产之间的悖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高红明14:40-15:00茶歇15:00-15:30点评:邓安庆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新文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自由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