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商业空间设计

地下商业空间设计

浅析地下商业空间的艺术设计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需求的日益增长,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带来地下商业街、地下综合体等地下商业空间空前的繁荣。

近年来,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哈尔滨等诸多大城市,相继建成了大量的地下商业街和地下综合体等地下商业空间,可谓是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如何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通过设计来满足人们购物和审美的需要是一个值得真如探讨的问题,本文作者从出入口空间的设计,中庭设计,自然要素的运用、空间与色彩的调整和人文空间的创造等方面来浅析地下商业空间的艺术设计,作者希望通过浅析地下商业空间的艺术设计,为构建一个安全、经济、温馨、舒适的人类购物的地下新世界提供帮助。

关键词:地下;商业空间;艺术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在人们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还有对空间的艺术气息、人文气息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种需求,表现在对地下商业空间色彩与光影、动态与活力、标志与细部等的追求和塑造,以及对城市文脉和地域特征的传承和体现。

此外,生态、自然、艺术空间的营造也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突出表现,人类与自然共生,热爱自然、依附于自然乃人类的本性。

因此,现代化、艺术化、商品质的地下商业空间应具备以下几个因素:(1)功能综合化按照现代社会消费需求、生活方式的特点, 融购物、餐饮、娱乐、文化、健身、休息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并合理配置。

(2)环境景观化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同时,组织环境景观,提供公众交往空间—中庭、环廊、休息座椅及绿化、水景等。

(3)场所人性化以人—顾客为核心,满足消费者的多种要求。

使消费者在购物为主的活动中得到身心多方面的满足。

其中包括:优雅的环境、良好的空间布局、优质的服务,满意的商品等。

创造新颖、有特色的商品陈列环境,突出商品特色,既吸引消费者,同时美化购物环境。

(4)购物环境文化性把商业购物环境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项设施,使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购物环境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商品文化。

一些文化性的活动及设施的融入,也会赋予购物环境文化性。

注重购物环境文化性的创造与表达,使其在自身的文化条件下与经济发展同时演化发展。

一、出入口空间的设计地下商业空间的出入口设计,最主要是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形式上,创造显著的建筑形象与清晰的入口形式。

对于地下建筑来说,由于其形体大部分或完全位于地下,出入口实际上是地下建筑中唯一的可见要素,建筑物的外观形象方面起着别的要素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人们可以借助清晰的建筑边界与暴露的建筑要素来对建筑的功能、范围有一个大概了解,并找到进入的出入口;第二,解决人的心理过渡问题,即尽量消除人们在进入地下商业空间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地下商业空间的入口在空间过渡上,它通过从上到下,从亮度到暗处,从开放到封闭的转换,使人从地表的具有熟悉的模式和景象的环境到达一个未知的环境,因此相应的出入口空间形式要多样化,过渡舒适,并且又能为人提供明确的向导。

人在地下空间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一种“无意识”心理。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们的这种“无意识”状态,是在人脑底层的,一旦有某种诱发因素才能转变成意识“蹦”出来,人们对地下商业空间的消极“无意识”, 是由于人们在体验、传说、宗教及神话中得到的,只要一想到“地下”,这种消极的“无意识”就会蹦出来,只有让人并不感觉自己身处地下,控制这种诱因的发展。

因此,在地下商业空间设计中“口部”也就是出入口的设计对于消除人进入地下商业空间所产生的压抑感和封闭性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地下商业空间中,出入口的序列与内部交通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出入口的室内垂直交通系统例如楼梯、电梯、自动扶梯也可以视为入口序列的组成部分。

这些要素对于满足舒适地过渡到地下商业空间这一需要极为重要,因此这里讨论的出入口方式不仅包括外部形式,也包括了交通方式。

(一)利用下沉广场设置出入口下沉式广场是地下街常用的手法,出入口可直接在广场内解决。

它可以打破地下空间的封闭感,把地下、地面空间及出入口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通常设置在城市繁华地段,不仅作为地下商业空间的出入口,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城市景观。

可以说是一种空间扩大化的出入口形式,利用下沉广场作为室内与室外、地面与地下的转换,消除人进入地下的感觉,模糊人进入地下的心理。

这种灰空间的处理手法既延长了人们进入地下商业空间的适应期,又有效地打破地下商业空间的封闭环境,使地下与地面空间连通起来,因此,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们进入地下商业空间的心理不适感。

下沉广场由于本身具有清晰可见的形象,又有楼梯、扶梯、坡道作为地面到地下的引导,使其在地面上具有展开的清晰形式。

下沉广场的设置,使地下商业空间的出入口相对退后,与地面形成既是平面凹进,又是立体凹进的外部空间形态,并通过各种环境设施的设置,创造出供人们聚散、停留、观览等多种行为使用的舒适的前沿诱导空间,使广场呈现出正负、明暗、封敞等空间形态的变化。

沿下沉广场周边布置的一侧开敞的大面积的采光门窗或通透的柱廊,可以弱化地下商业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硬性界面,这不仅使地下商业空间、下沉广场与地面环境在空间上得到了有效流通,而且使身处地下商业空间中的人们在视觉上与外部空间融合在一起,减少了心理上形成的地下、地面的差异感。

(1)下沉式广场的功能及作用如果说广场是城市的门厅,下沉式广场则是地下城市的门厅,是地面与地下商业空间的过渡。

下沉式广场的功能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的休息、娱乐的公共场所,担负地下商业空间的出入口,避免了地下商业空间出入口的狭小感觉,给人带来较宽敞的入口门面,类似地面建筑的入口形式。

下沉式广场的基本作用为空间过渡,地下商业空间建筑的人流集散、休闲娱乐与观赏。

(2)下沉式广场的类型下沉式广场可根据地段条件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圆形、矩形、不规则形三种,空间过渡可采用楼梯、自动扶梯、台阶、坡道等措施,剖面高度在5m左右,一般不伸至地下二层。

(3)下沉式广场设计的特点①下沉式广场宜布置在城市中心广场、公园等人流集中的地带,通常不与地面交通相交叉。

大型的下沉式广场常结合城市广场的地面规划进行,具有较强的环境艺术特征。

②下沉式广场的首要功能是地面与地下商业空间过渡,伴随时间的推移,它的另一功能—休闲娱乐也是十分重要的。

③下沉式广场的建设应同自然、文化艺术、人的心理与审美、城市人员应急转移相结合。

下沉式广场可设置流水、绿化、水池、喷泉等。

一般由室外楼梯或电梯进入,由下沉式广场可进入地下街的出入口。

(二)开敞式入口在地下商业空间中,由于地段狭窄,出入口不宜过大设置时,除了采用下沉式广场入口外,通常则是简单地直接经由露天开敞楼梯或自动扶梯进入地下商业空间中。

如果能够在这种露天的垂直入口之上覆以柱子、空间网架及蓬帐式结构支撑的屋顶等敞开式结构,就能够明确地下商业空间的出入口形象,并形成一种过渡空间,强化从地上的外部空间到地下的内部空间过渡的感受。

日本大阪虹之町地下街出入口设计成拱形玻璃网罩,上有金属骨膜,表面为彩色图案,很容易同时“虹”联系起来,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

(三)地上入口门厅这种出入口形式一般是在平坦的基地上结合地面广场设计一体设计,出入口空间形式作为广场的景观构成要素。

地上出入口门厅内包含有通向地下的垂直交通,地下入口门厅具有传统建筑出入口的一些特征。

如可以从远处看见设计恰当的形象能传递关于地下商业的某些信息;能提供不受天气影响的围和空间。

在地下出入口门厅这样的出入口形式中,由于地面环境比较宽阔,有条件进行顶部采光,一般都采用拱形、穹形玻璃顶进行采光,人在自然光线的照射下从楼梯、自动扶梯向下运动,使人们不自觉的到达地下,人们的心理过渡比较自然,这种出入口方式的缺点在于体量相对较小,难以暗示出地下商业空间的范围和规模,人们很难看出这一地下商业空间的内部布局与空间组织方式。

因此要想创造一个成功的地上出入口门厅,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创造清晰可见的形象处理上。

北京西单地下商场的南侧入口就是这种形式,它的入口空间是一个采光穹顶覆盖下的两层中庭空间,在阳光的照射下人们随着自动扶梯不知不觉地进入地下商业空间,其入口的处理在消除人们进入地下的心理上是值得借鉴的。

(四)利用地上建筑设置出入口当地下商业空间与地铁车站、商场等建筑相毗邻,或其本身具有地上部分时,就可以通过相邻建筑或同一幢建筑的地面部分进入地下商业空间,使地上空间和地下商业空间在其交汇处融为一体,让人们不知不觉地走入地下商业空间中。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它总有一个可见的建筑体量,所以在远处也很容易识别。

如果地下商业空间的出入口空间与地上建筑某部分空间相互产生一定的对应关系,那么人们就会无意识地按照产生这种关系的定位路线行进,从而将其从地上空间自然的诱导至地下商业空间中。

综上所述,可总结出出入口造型及设计的基本规律如下:(1)在交通道路旁宜设开敞式或棚架式出入口。

(2)在广场等宽阔地区宜设下沉广场出入口,同时应结合地面广场的环境改造。

(3)在大型的交通枢纽及有大量人员出入的公共建筑中且用地紧张地段,宜设附属建筑出入口。

(4)在考虑特殊用途时,如防护、通讯、维修、疏散等,可采用垂直式、天井式及与其他地下空间设施相连接的出入口。

二、中庭“中庭”(Atrium )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如罗马时代的花园庭院),它实现了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中庭作为一种探求共享空间(Shared Space)与新颖空间的倾向对于从空间角度改善建筑的环境有相当的意义。

在地下商业空间内部创造共享空间是一种对空间改善的新倾向。

商业活动部分往往空间相互交错、穿插,而且分散流通,尤其倾向于把室外空间引入内部,使室内大厅呈现四季花木繁茂景象。

现代意义的“中庭共享空间”自美国著名建筑师、建筑开发商约翰•波特曼(John Portman)基于“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的设计思想在其高层旅馆建筑设计中首创并获得巨大成功以来,在多种类型的建筑尤其是地上、地下商业空间和大型综合体中广为采用。

同样,中庭对人性化地下空间来说也不失为很好的构成元素。

(一)地下中庭共享空间1、垂直交通的集中使信息得到交融,形成公共活动空间。

中庭是地下商业空间各部分之间以及地下与地上的主要交通枢纽空间,其中设有电梯、自动扶梯、观光电梯以及步行坡道、楼梯、台阶、天桥等,使地下商业空间各功能空间以及地上与地下实现最方便、舒适且充满情趣的交通联系。

同时,地下中庭使地上与地下、地下各层以及同层各相对独立的功能空间在其中得到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融,成为整个地下商业空间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向地下延伸的有机组成部分。

2、形成深远、立体、丰富的层次空间,改善地下商业空间闭塞的内部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