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笔记
介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七个习惯”主题框架,每一个章节增加了更丰富的内容含量,汇集了作者史蒂芬·柯维10多年来对世界变化的新思考。史蒂芬·柯维博士他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25个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最近才抽空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给看完。我看书的习惯是拿铅笔画线,也就是看到比较精彩、有意义的语句,为了以后好找、为了加深记忆,就在下面划一道线。而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几乎没画几条线,因为他没有什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都很朴实,通俗易懂,从“精彩角度”没什么可划的;但是,每一句话又似乎都值得记住,都可以细细品味,从“有意义角度”又需要划很多,但划太多了就没法划了。看完之后真是受益匪浅,不仅仅工作上可以运用到,平时生活家庭上更需要这样的人性兼科学性的合理化安排。特此推荐给大家。
七个习惯的思维架构
如右图
七个习惯:
积极主动(习惯一):态度管理
以终为始(习惯二):目标管理
要事第一(习惯三):时间管理、授权管理
双赢思维(习惯四):团队建设
知彼解己(习惯五):沟通技巧
协作增效(习惯六):人际关系、创造性的合作
不断更新(习惯七):精力管理、可持续发展
习惯一 积极主动
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是人类的四大天赋,也是职场人士天然具备的重要资源。但是,只有通过运用高效能的思维框架(例如区分关注圈与影响圈),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人的效能受情绪、心境、刺激和外在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本讲帮助学员掌握心态管理的技巧。
人类的四种天赋
怎样做到“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具有三种特质:
1、依赖原则和价值观回应。
2、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重点放在影响圈上。
人生三类问题的应对之道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习惯。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有赖改进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无能为力的问题:我们的责任就是改变嘴角的线条。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发生了什么,或者将来会发生什么,在发生的这些事情和我们的回应之间总是存在着一段空间。如果在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一段空间,哪怕只有不到一秒的时间,这段空间就代表了我们选择怎样回应当时处境的能力。
习惯一重点
――――――――――――――――――――――――――――――――――――――――――
1、人类四项独特的天赋。
2、消极被动对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危害
3、面对工作压力和环境的变化: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反应方式?
4、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于改变我们的习惯,改变我们的影响途径
5、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
6、如何扩大你的影响范围; 1)面对可直接控制的问题的处理原则
2)面对可间接控制的问题的处理原则
3)面对无法控制的问题的处理原则
7、管理工具:
-积极主动的“刺激与回应”模式
-影响圈
-时间线
―――――――――――――――――――――――――――――――――――――
习惯二 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一个人应有的职业习惯。以终为始的基础是想象力——设想的能力、看到愿景的能力、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目前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能力。以终为始意味着,每天、每个任务、每个项目开始之前,你都要对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即愿景),然后再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去实现它。任何机构和单位都需要具有“以终为始”素质的职业人。机构愿景或者企业愿景有赖于具有个人愿景的人去落实。本讲帮助学员建立个人愿景和制作个人使命宣言的技巧。 以终为始告诉我们: 着手做任何一件事前,先认清方向;
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并制定远期目标;
由个人最重视的自我期望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把人生使命谨记在心,每一天都要朝此迈进,不敢有丝毫违背。
以终为始是指:
首先,确定目标。
着手做任何一件事前,先认清方向。
以人生的最终愿景作为出发点。
其次,确定实现这个目标有多少种可选择的路径。
在这些可选择的路径中不乏捷径。
什么是个人使命宣言
个人使命宣言解答了三个基本问题:
1、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2、我对生命的愿景是什么?
3、什么对我最重要?
左右脑的分工
如右图
撰写使命宣言的步骤
确认你的角色——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确认你珍视并想要拥有的东西
设定愿景——贡献与成就,为社会留下什么传承 描述你想拥有的优秀品质。
定期审视与评估使命宣言
习惯二重点
―――――――――――――――――――――――――――――――――――――――――
1、以终为始的思维优势
2、千里之行始于目标
3、什么是愿景?
4、所有的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
4、你有多少种角色
—你是谁?你从何得知你是个怎样的人?
5、心智创造需要善用你的左右脑 7、谁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领导
8、怎样编写个人的使命宣言
9、管理工具:
see-do-get
逻辑架构
拟出个人愿景的模板
拟出个人使命宣言的模板
―――――――――――――――――――――――――――――――――――――――――-
习惯三 要事第一
为了生活更加平衡,有些事情不做也是可以的。必要时也可以拒绝。但是哪些事情必须首先去做,哪些事情可以延后,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优先事务?本讲帮助学员掌握优先处理要事的技能。
人们普遍的习惯是急事先做。本讲帮助学员理解这样的道理:“在多数情况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不紧迫。”
目前在培训市场上流行的时间管理课程,属于传统的第三代时间管理理念。传统时间管理的理论,以时间、规划、控制、效率为重点,讲求事半功倍,属于一种强调效率和控制的思维。七个习惯课程讲授的有关时间管理的全新思维方法,是一套讲求关系建立,不注重行事日程的思维方法,它属于第四代时间管理理念。
可以设想这样的情境: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时代,当两个目标乃至数个目标同时存在时,那么这些目标的优先级该怎样安排呢?换句话说,有限的时间资源究竟该优先给予哪个目标呢?本讲会就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
时间管理指南
重视人际关系,而不是行事日程;
以原则而不是价值为基础;
领导为先,管理为次;
先校正方向,然后才规划日程! 时间管理矩阵(右图)
怎样判断事情的“重要程度”
所谓“重要程度”,即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
对实现目标越有贡献的事越是重要,它们越应获得优先处理;
对实现目标越无意义的事情,愈不重要,它们愈应延后处理。
要事第一的六步骤流程(右图)
习惯三重点
―――――――――――――――――――――――――――――――――――――――――
1、确定“要事”的原则是什么?
2、效能与效率的区别在哪里?
3、以原则和关系为导向的时间管理法则
4、怎样判断事情的“重要程度”?
5、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及其特点。
6、怎样将事情或任务有效分布在四个象限中? 7、要事第一的策略——有效授权
8、管理工具:
—第二象限工作法
—紧迫指数测试。
—要事第一的六步骤流程
―――――――――――――――――――――――――――――――――――――――――-
习惯四 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在一切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寻求互利的一种思维模式。怎样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同事之间是否真心乐于分享?跨部门之间的协作是否以利人利己为目标?这些都是每个类型的组织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本讲的重点。
本讲帮助学员认识到,双赢品格是双赢人际关系的基础。双赢品格特征是: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任何有成就的组织,都焕发双赢品格的光芒。本讲还帮助学员建立“不同人际观的成熟度”的意识。
当对方缺乏双赢思维时,你怎样创造双赢局面呢?这也是本讲学习的重点。
人际关系的六种思维模式
赢/赢 为自己着想不忘他人的权益,谋求两全其美之策,这种关系自然令人满意,乐于合作。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
赢/输 秉持“你输我赢”信念的人,难免会运用本身的权势、财力、背景或个性来压迫别人,达到目的。 输/赢 有些人生性消极,习于委曲求全,这比损人利己的想法更要不得。这种人无所求,无所欲,也没有原则,只急于讨好别人,容易受人左右。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受,深恐得罪人,惟有借别人的接纳来肯定自我。
输/输 两个顽固、互不相让且过分自我中心的人在一起,注定会两败俱伤。
我赢 特点:
我赢, 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思维。“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利己,但不一定损人。重要的是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不涉及竞争时,这种想法相当普遍。
无交易 如果实在找不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倒不如好聚好散或取消交易(win/win
or no deal),因为大家惟一的共识,就是彼此意见不同。
情感账户
利人利己五要领
双赢的实现有赖于贯彻五大要领:
• 1、双赢品格
• 2、高度互信
• 3、双赢协议
• 4、双赢制度
• 5、双赢流程
习惯四重点内容
―――――――――――――――――――――――――――――――――――――――――
1、六种人际关系模式的特点。
2、为什么说多数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模式是“赢输思维”而非双赢思维?
3、情感账户对双赢人际关系的意义
4、什么是情感账户中的存款与取款?
5、什么是双赢品格?
6、什么是富足心态? 7、什么是匮乏心态?
8、当对方没有双赢思维的时候,你如何创造双赢局面?
9、不同人际观的成熟度—s—高体谅与高勇气的平衡
10、构建双赢人际关系的策略——利人利己五要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