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2010年4月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
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
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
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1、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一切辅导活动的计划、实施、组织都要顾及全体留守儿童,协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同时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具体方法上对学生实行个别对待,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采用灵活的辅导策略。
2、活动体验性原则:心理辅导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
必须创设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游戏,通过活动、游戏使学生获得理念的感悟、情绪上的宣泄和技能上的掌握。
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展示其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智慧和体验的深度、想象和意志的力量、能力和性格的特征;他们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品质,使得自己的心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唱“主角”,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接受训练和启示。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首先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观点和独特的个性。
理解,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真正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5、发展前瞻性原则:从人本主义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看到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方面,看到学生自助互助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和学生集体中的教育资源,同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但是也不能忽视矫治性和预防性工作。
6、保密性原则: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或公开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如心理测验、师生个别谈心的内容都应该保密。
六、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
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学生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观察、关注法。
通过观察、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内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4、经验总结法。
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5、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6、案例研究法。
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7、谈心法。
通过与留守儿童耐心的谈心,进行思想交流,以达到心灵沟通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收集准备阶段(2006.10-2007.3)这一阶段也是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进行了,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
第二阶段:实践探讨阶段(2007.4-2008.4)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运行操作,修订计划,收集积累资料。
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2008.5-2009.7)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
结合实际,查验效果,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形成并掌握处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成果汇报展。
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 (2009.9-2010.8)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课题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加大覆盖面。
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经验和成果(一)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只有兄弟姐妹留守家中,无人看管,放任自流。
2、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甚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临时监护人管教不严,甚至无力管教。
3、父母离异或因意外让孩子成为单亲或孤儿,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4、父母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不强,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
(二)探索出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地基本对策1、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
开学初,我们利用多数家长都在的机会,记录好他们的家庭背景,向家长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父母姓名、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等。
同时认真填写《“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做到心中有数。
2、成立“一帮一”和“手牵手”活动小组。
对班上的“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具体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制订学习帮助计划,明确帮助时间、内容、阶段性效果。
除此之外,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手牵手”活动。
各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让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留守儿童”真诚的帮助,无论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让他们体会到不是兄妹胜似兄妹的同学情。
3、树立典型榜样强化正面教育。
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自觉性强,自立能力突出,在道德品质和学业上出类拔萃。
我们发现了这些苗子后,就及时树为标兵,让留守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
大力宣传优秀留守学生榜样,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鼓励更多的留守学生向他们学习。
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学校充分利用班会及课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
同时要求各班充分利用好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五节的班会课,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洗礼和灵魂的净化。
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真正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
5、让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家长”。
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但是,作为人师的应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用爱心关怀“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这不是父爱和母爱却胜似父爱和母爱的师爱,并在师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让老师把好每个“留守儿童”的脉,从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
比如我校的一些老师给生病的同学买药吃,并亲自送到家中交给父母或“临时监护人”;把在教育台上看到的《心理访谈》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把在网上查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问题学生”身上等等。
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家长的感激和社会的好评。
6、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互动。
我校教师借助家访和家长会的机会,指导“临时监护人”的科学教育方法,推广那些富有经验而又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
让他们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和整个社会负责。
7、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通过开展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初见成效1、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对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例如:朱君怡同学刚转学到我校时成绩处于班上中下层,经过老师和同学一年多的教育和帮助,进步很大,现在成绩名列前茅。
3、孩子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正在努力转变自己。
如:甘得友同学原是连州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现寄居姑姑家,姑姑管教不严,造成孩子学习成绩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最后甚至发展到逃课去上网打游戏、偷东西等,经过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的悉心教育,耐心交谈让他明白到父母外出打工的用心良苦,以及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现转变了,不再逃课,不再偷东西。
学习成绩虽然进步不大,但是思想进步了。
4、孩子的性格开朗了,能主动和老师、同学讨论学习、谈心。
例如:郭海霞同学,因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变得十分内向,把心事都藏在心底,通过一年的相处,一起参与活动,一起学习,她变了,变得开朗了,能和同学聊天,能和老师说说心里话。
(四)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幅提高,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奖。
其中徐荫勋主任的论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浅析》、沈凤喜老师地论文《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别获2008年年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沈凤喜老师的论文《浅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刘国升老师的论文《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潘金英老师的论文《了解是桥梁,关爱是钥匙——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分别获清新县2009年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