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摘要: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0-01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
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却“遗忘”了这一传统,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灌,一味地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
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部分学生厌学恶学,中途辍学。
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1.营造“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一个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可以对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并激发创新思维有着很强的积极作用。
首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自身地位放在和学生同一高度上,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互相尊重,教师也要爱护学生,只有在相互尊重的情况下,才能
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营造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具体的实施上,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善于通过穿插小故事、幽默语言以及灵活的眼神等方式才可以很好地和学生做到互动。
例如在讲授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幽默故事开场:有一天,负数撞倒了一个叫正数的数,在负数撞正数后,它不但不表示歉意,还表现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正数于是生气地对负数说,你怎么撞倒人了也不道歉,难怪别人叫你负数,就会欺负人。
负数无所谓地说:“是我欺负你还是你欺负我?我撞你的同时,你不也同进撞了我吗?”就在他们吵个不可开交的时候,零过来劝说:你们各让一步,向对方道歉,你们要学我,我有着很好的包容心。
通过这样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既贴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让学生很好地为后面理解正数和负数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时,要始终保持着笑脸,教师面带笑容,不但可以烘托学习的气氛,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紧张,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心理环境下思考和回答问题。
2.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
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
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创造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例如在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可以借助大量的著名的建筑图片,像美国白宫、凯旋门、悉尼歌剧院、东方明珠等,让学生从整体上先领略感受到几何体的美,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凭着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认识. 教师利用此适当引导,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去求索和创新。
4.点缀趣味,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知识本身是严肃的,但当人们“运用”“摩玩”它时,便会发生许多的情趣来,由严肃变为活泼、幽默的;变为亲切、有味的。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则
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故事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有助于记忆和运用。
我在七年级讲去括号法则和添括号法则时,对于括号前是负号时,不管是添括号或者是去括号,括号内各项符号都改变,给学生先讲了披着羊皮的狼这么一个故事,然后把括号前是负号时,去掉负号和括号就像狼去掉羊皮就变成狼,填上负号和括号就像狼披上羊皮就变成羊,学生们哈哈大笑同时很快记住了这几个法则。
从这个故事和比喻中,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抽样的,而是生活中需要的,生活中的乐趣;也反映了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因此,教师如果善于点缀趣味,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乐趣。
5.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想象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后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
在艰辛的探索攀登,才会有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
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
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时,学生初学几何,做辅助线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
为此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学生把其中三个角涂上不同颜色,然后剪下来拼在一起,问学生有几种拼法,通过拼凑发现辅助线的四种做法并总结出最少要作一边的平行线。
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题规律,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