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中医内科学感冒

•基本框架
•感冒
•预
•辩
•诊 •病 •概
•小
•防
•证
•查 •因 •述
•结
•调
•论
•要 •病 •概
•护
•治
•点 •机 •念

•【概 述】
一、定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
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
、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脉浮为其特征。

发热,全身症 少有传变
状轻浅
时行 感冒
时行病毒 不限季节
广泛的传 染性和流 行性
高热,全身症 状显著
病情较重, 发病急,可 发生传变, 化热入里

•感冒与温病(风温初起)的鉴别
•风温初起,每多类似感冒的症状,尤与风热感冒更为相似。
病因 病情 热势高低 汗出后
轻重
效果
有无传变 发病季 病程 节
感 风邪 轻 冒 为主
• (五)病机转化:初起多为风寒、风热、暑湿 之类。可入里化热;或兼表寒不解而共存之表 寒里热的内外俱实证。亦可反复感邪使正气耗 散,或体虚感邪而为正虚邪实之虚实夹杂证。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依据症状、病程、发病季节可作
出诊断。
•1.感冒风寒证与风热证的区别
•二、 病症鉴 别
•2.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3.感冒与温病(风温初起)的鉴别
• (一)病因:六淫、时行病毒。 • 入侵途径:口鼻、皮毛 • (二)发病关键:正气的强弱、感邪轻重 • (一)病位—肺卫 • (二)病性—外感表实证 • (三)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

• (四)病势---一般以表证为主,很少传变,病 程短而易治愈或自愈。但对老年、体弱、他病 者,需防传变。
关症状。
时行感冒 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
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 发热(多为高热)
、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病程较短,3~7日即可痊愈。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 可传变人里,变生它病。
发病季节 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感冒风寒证与风热证的区别
•三、 相关检查
•1. 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 •2. 胸部x线检查: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病程
诊断依据
依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或时行感冒
正流行之际。
普通 主症 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
感冒
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卫表及鼻咽症状。
兼症 由于风邪有夹暑、夹湿、夹燥的不同,还可见相
暴发流行,迅速传染,急骤起病,症状严重,甚至导 致死亡。

二、文献简述
• 《内经》首先提出病因(风邪)及主症。 《素问• 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 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认识到感冒有中风 、伤寒之别。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是感冒辨证论 治的基础。

•三、范围
普通感冒(伤风) 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 •表现感冒特征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病机】
一、 病因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1.六淫之邪
•常以风 •为先导
风与寒合—风寒证
风与热合—风热证 •暑多夹湿—风暑夹湿证
•言其常
•2.时行病毒 • 流行性 • 传染性
•重、变(病情) •传染、流行 •季节 不限

• 加减: ➢ 暑热盛者,黄连、山栀、青蒿、黄芩。
湿困卫表:豆卷、藿香、佩兰。汗多, 去香薷。头痛加桑、菊、芷。心烦、小 便短赤加竹叶、赤茯苓、六一散;呕恶 加陈皮、半夏、竹茹;纳呆加神曲、麦 芽、内金。胸闷加厚朴、砂仁;

•附:虚体感冒
病因病机: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
反复
• 包含:
• 1、病因: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
• 2、病机:邪犯卫表、肺卫功能失调;
• 3、病性:外感疾病
• 4、症侯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
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 感受当令之气而病情轻者多称为伤风、伤风感 冒、冒风或冒寒。
➢ 病情重者多与感受非时之邪有关,为重伤风。 ➢ “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侯
•1、证 候:
主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
昏重胀痛,鼻流浊涕,咳嗽痰粘.
兼证: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 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 表 方:新加香薷饮。 银花15 连翘15 香薷10 厚朴12 扁豆15
发热不高 汗出热退 多不传变 四时皆 短,预
或不发热 脉静身凉

后良好
温 温邪 重 病 为主
寒战高热 汗出后热 ,甚则神 虽暂降, 昏、惊厥 但脉数不 、谵妄 静,身热
旋即复起
有传变, 由卫而气 ,入营入 血
有明显 季节性
长短不 一,重 者难于 治愈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淋巴细胞 •嗜酸粒细胞消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WBC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上呼吸道 细菌感染或细菌合并病毒感染
多相类似者。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 身酸痛,全身症状明显,且可化热入里,变生 他病。

特点
• 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 季节为多。
• 病程一般为3~7日。 • 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
。 • 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发
展与恶化有关。 • 对小儿、年老体弱者威胁最大。尤其是时行感冒,常

•(二)、风热犯表证
主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 胀痛
鼻塞,流黄浊涕,咳嗽.
•1、证 候:
兼证: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痰黏或黄,
面赤,口干欲饮.
舌脉: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 法:辛凉解表。
4、代 表 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连翘15 豆豉15 薄荷8 竹叶10 桔梗10 甘草5 银花15 芦20根 牛蒡子12 荆芥10 后者加葱白15 栀子15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3、治 法:辛温解表。
4、代 表 方:荆防败毒散。 荆芥10 防风10 生姜10 柴胡10 川芎10 桔梗12 枳壳10 茯苓15 独活10 表寒重者可配麻黄、桂枝
薄荷(后下)6 甘草5 羌活10

• 验方:葱白5节、淡豆豉9克、生姜3片, 水煎服,日一次;或生姜30克、红糖30 克,煎汤分三次服用。
• 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诸风》首载感冒病名“ 伤风方论”,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 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 《诸病源候论• 时气病诸候》有“时行病”之 描述。
• 直至《类证治裁• 伤风》中才明确提出“时行 感冒”之名。
• 元《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感冒始作为病症名, 强调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出汗、脉搏、神志等情况的观察,注意病情变化。

•【结语】
病因 病机 病性 临床特征
发病季节
感受触冒风邪,包括六淫之邪、时行病毒。
邪犯卫表,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素。
常见外感表实证。
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 不适、脉浮。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 ; 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
• 生活上应慎起居,适寒温。加强体育锻炼。卧室空气应流通,但 不可直接吹风。流感期间,少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感冒病人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以素 食流质为宜。
• 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汤剂煮沸后5一10分钟即可。 • 对时感重症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更须加强观察,注意体温
•1、证 • 复

候: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 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
易感,舌淡苔白 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阳气虚者,感邪易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

即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3、治 法: 益气解表。
•4、代 表 方:参苏饮加减。
•人参 甘草 茯苓 苏叶 葛根 前胡 半夏 枳壳 桔梗 陈皮 木 香
清暑祛湿。此外,时行感冒当清热解毒,虚体感冒当
扶正达邪.

• 李某,男,20岁,学生。初诊:昨天下午因受凉于今 晨7点左右突发高热,伴头痛,微恶寒,鼻塞,流浊涕 ,咽痛。T 39.1℃,P 96次/分,R 20次/分, BP120/70mmHg,神清,精神差,面红,咽部充血 ,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心率96次 /分,律齐,无杂音。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血常 规:WBC 11.4×109/L,N80%;胸片示:双肺纹理 增粗。
•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

•(二)阴虚感冒
1、证 候: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
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机: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
即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3、治 法:滋阴解表.
•4、代 表 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玉竹15 甘草5 大枣10 豆豉12 •薄荷6 葱白10 桔梗10 白薇15 •口干明显者加沙参 麦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