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旅游的文献回顾一、背景简介“旅游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
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
”当前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旅游业正以“朝阳产业”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现在,旅游主题和形式日新月异,旅游者也更追求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模式(《马尼拉宣言》198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高质量生活的不断追求,过去那些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经很难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的人开始了对精神层面和生活享受的一些追求,于是外出旅游也成为不少人的首要选择。
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物,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用来表述,专家们评判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心理问题在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年龄越大,心理问题就越明显。
在心理问题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
正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种种矛盾、困难和不顺心,经常产生不良情绪,以致对人们的身心产生很大的伤害(张小红,2009)。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一些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因素产生心理问题,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目前却没有足够完善的心理咨询组织模式来帮助大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国内就有学者对不同人群进行了调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较少求助心理老师,其原因在于很多同学仍认为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羞耻尴尬之事,担心受到身边朋友的歧视。
而且,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多以个体谈话辅导为主,较少涉及团体辅导,对于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陈家麟,2002)。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累,实际上并不是体力透支,而是不会休息。
比如,国庆长假,有些白领人士觉得平时工作太累了,选择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等看似很放松的休闲方式,还有人干脆睡上好几天的觉,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科学的休息方式,因为白领人士的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者心理疲劳,并非体力疲劳,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缓解这些人的疲劳感(张小红,2009)。
在研究中学者发现这类人群也会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使自己放松下来,不过收效不是很好,治疗的持续性也不是很强。
面对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缺乏吸引性的情况下,大家就早寻找一种能把旅游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于是不少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开始探寻一种全新形式的心理治疗模式——心理旅游。
二、研究文献《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张小红,2009)《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曹静,2004)《心理旅游产品开发探究》(陈启新、雷国营、张耀武、覃军,2012)《心理旅游初探》(韩毅,2008)《心理旅游的市场细分探究》(张亚卿、褚秀彩、刘艳红、张宏卫,2008)《心理旅游研究》(陶明达,2007)《心理旅游在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王晓乐、宫婷婷,2011)《心理旅游在矫治学生不良心理行为中的应用》(陶明达、王美红)《心理旅游在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张卓业,2012)三、研究内容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重点摘取整理,我们发现前人关于心理旅游主要是做了心理旅游概念、心理旅游特点、心理旅游优势、心理旅游发展过程及现状、心理旅游发展可行性及发展趋势、发展心理旅游应该注意的问题、心理旅游的模式探索、心理旅游的适用对象、目前心理旅游对象的局限性、心理旅游的市场细分、心理旅游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心理旅游实施的的研究,并且通过研究结果对以上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概念界定曹静(2004)把心理旅游界定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她认为,心理旅游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针对旅游者本身心灵缺失部分,以帮助旅游者得到心理上的治疗,拥有健康心理素质为目的,加入包括心理调整、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开导难题等等提供心理咨服务的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旅游形式(《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
陶明达(2007)则认为,心理旅游是把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心理咨询与治疗于旅游活动之中的一种心理咨询。
它提高了旅游者的旅游满足感和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矫治厌学、网瘾等不良心理与行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是一种新的心理治疗和心理保健形式(《心理旅游研究》)。
王晓乐、宫婷婷(2011)通过研究认为,心理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为实施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实施手段,以促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新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心理旅游通过创设回归自然,降低压力的情境,在心情放松的前提下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达到放松心情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心理旅游在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2.心理旅游的特点陶明达、王美红认为心理旅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心理旅游主要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为目的。
旅游的线路、景点以及导游词的确定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第二, 心理旅游的设计由心理咨询师为主确定。
第三, 心理旅游以心理咨询理论为指导, 遵循心理咨询的规范, 旅游景点的设计与游览以及导游词的撰写与解说等都要满足心理咨询的需要。
第四, 心理旅游是现代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
(《心理旅游在矫治学生不良心理行为中的应用》)曹静(2004)心理旅游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针对那些心里觉得“不温暖”的人群,或者是觉得生活有一部分已经丧失的人。
它强调的是人与人的交流、提供的旅游产品中,大部分是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适合人群范围广。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针对其特点,某旅行社进行了如下的广告宣传:每日穿梭在高楼林的都市中,呼吸着现代的气息,享受着高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然而,你是否感觉到自己的情感已经封存起来了呢? 我们能够感觉到父母的辛劳,却不会表达感激之情;我们需要爱人的手,但是相握时自己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们最爱孩子,但和自己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最讨厌的人还要少得多。
曾经喜欢一个人,喜欢一种心境,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如何去维护,更有人不知如何去理清自己的情愫。
来吧,让我们给自己一个借口,让我们围炉夜话,执手游戏,找寻我们远去的情感,让我们的心在与亲人朋友的倾心交谈,互动训练中慢慢温暖起来。
3.心理旅游的优势张小红(2009)认为人们在此不仅能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放松情绪而且心理旅游运用独特的方式,把不同的人组建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把大家的心牵引到一起,使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心理游戏和训练中释放自己,得到身心的双重放松。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曹静(2004)说:在心理旅游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不再仅仅是导游人员,还增加许多从事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人员,以及在身心疗养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护理人员,心理讲师,营养师等等,并且如果有特殊需要的话,还需要随行的导游人员掌握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陈启新(2012)认为心理旅游能将心理服务和旅游服务紧密融合,让游客既能在游山玩水中体验到美景带来的感官愉悦,又能感受到相应的心理服务带来的心灵成长,实现“快乐+成长”双重收获,以期推进旅游产业和心理服务共同发展。
(《心理旅游产品开发探究》)4.心理旅游的发展及现状曹静(2004)认为古代的很多文人早已经开创了这一新型的旅游模式。
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在隐居前是一个没落的士族子弟,对官场生活充满厌烦。
他那在官场感到无所适从的心结,在接触大自然时得到了解放。
他选择了遍踏田园这种方式“治疗”自己的心。
所以陶渊明的这种隐居的生活作者认为就是一种心理旅游,通过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来缓解自己心灵上的一些压力,,从而得到很好的效果。
还有我们十分熟悉的李白。
李白是渴望为官的,但是仕途一直都不顺利他感到了失落而选择放弃官场。
此后,他所作的关于名山风景的诗句更是层出不穷。
他一生的政治抱负很大,从虚幻的政治世界里跌落下来后,他选择了旅游,这也是他人生理想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成就了他豁达的心胸,旅游使他的人生得以充实和快乐。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心理旅这一概念由中国提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初步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停滞阶段,提供这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很少。
自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心理旅游的实务也是非常之少。
2002年心理旅游已经首次在北京出现。
最初是在2002年底,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首先带着自己的一批朋友,踏上去江西婺源的路,揭开了心理旅游的大幕。
在七天的行程中,一帮在喧嚣城市中迷失自我的人们从陌生到熟识到无话不谈,最后成立了名为“清心”的俱乐部,定时聚会,谈心。
在这短短的一周当中,杨霞教授通过“工作与压力”等讲座,敏感性测试、自信心训练等游戏使队员们真正放掉了心理上的包袱,真正自由呼吸到了清新空气,放松了紧张已久的身体,振奋了精神。
2003年春节期间,杨霞教授又带着壮大了不少的队伍,走进了武夷山。
后来,他们又结伴去了草原。
在这两次旅游中,杨教授更是大胆地取消了一些纯知识性的讲座,放手让队员们在诸如“爬山比赛”等一些小组性质的活动当中去重新接纳身边的人,同时也让身边的人接纳。
就在协和医科大学心理旅游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也将服务的对象瞄准心理状况不稳定但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重视的青少年。
他们组织了北京的一些青少年,去北京周边的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进行春游、夏令营。
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让孩子们将心中郁积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让孩子们在纯自然的环境当中领会到在学校在家庭在城市当中无法领会的东西。
北京的百合旅行社也首家推出了“特色旅游”———心理旅游,命名为“清心之旅”,其形式是“旅游+ 心理咨询”,并在当年的“十一”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国的心理旅游还处于其起步阶段,并且由很好的发展前景。
5.心理旅游发展可行性张小红(2009)认为心理旅游是有心理康复的作用,能给人带来深度的放松。
我们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会经常产生相同的问题,因此,组织一批心理上有困扰的人一同出游,可以让每个人都同时成为他人的一面镜子,让他们在一种感同身受当中去敞开心扉,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让他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然景物当中去。
让他们沉浸在自然对他们的震撼和陶醉当中,这样心理压力和心理疲劳也就自然减轻了。
同时,她还认为,心理旅游对于青少年和儿童们会有着更为明显和多方面的作用,青少年和儿童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形式的心理咨询,而且在团体中更容易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陶明达(2007)就心理旅游做了如下的可行性分析:有需求, 心理旅游具有可操作性;有市场, 心理旅游具有可能性;有前景, 心理旅游是一种重要尝试;多样性, 心理旅游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心理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