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1)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1)教案与教学反思

8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活动课:第1课时平均数(1)……………………………………………………………1课时第2课时平均数(2)……………………………………………………………1课时第3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1)…………………………………………………1课时第4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2)…………………………………………………1课时活动课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平均数(1)【教学内容】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信息)(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生:都有“平均”这个词。

(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生:怎样计算平均数?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

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1.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

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什么是平均?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2.方法总结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生:(14+12+11+15)÷4=52÷4=13(个)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交流)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

(教师板书“总数量”)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

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

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

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平均数(1)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14+12+11+15)÷4 =52÷4=13(个)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体验运用平均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素材积累】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用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