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甲指使丙杀害李某,丙随后将打算杀李某的想法告诉了乙,乙为丙提供了一把西瓜刀。
丙为顺利杀害李某,找到丁(13周岁),邀请其与自己一同杀李某。
事后证明,李某系丁杀死。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虽然丁未达到刑事法定年龄,但丙、丁成立违法层面的共同正犯B、按照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应将李某死亡的结果归属于丙、丁C、由于甲引起了丙的杀人行为、乙帮助了丙的杀人行为,故甲、乙分别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教唆犯、帮助犯D、由于丁导致了死亡结果,而甲、乙没有引起、帮助丁的杀人行为,故甲、乙仅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教唆犯、帮助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6章>第5节>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答案】:D【解析】:A选项正确,丙丁两人共同实施了致李某死亡的行为,虽然丁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共犯只解决违法层面的归属问题,与责任无关。
B选项正确,按共同正犯的归责原则,要把结果归属于丙丁两人。
C选项正确,甲教唆丙杀李某,丙也杀害了李某,甲引起了丙的杀人行为,成立教唆犯。
乙为丙提供刀,对丙的杀人行为起到物理的帮助作用,成立帮助犯。
D 选项错误,丙、丁属于共同正犯,都要为死亡结果负责任,甲教唆丙的行为,乙帮助丙的行为要分别负故意杀人罪既遂的教唆犯、帮助犯的责任。
2.关于职业禁止,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9题,单选)A、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犯罪的,不一定都属于“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B、行为人违反职业禁止的决定,情节严重的,应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C、判处有期徒刑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同时决定职业禁止的,在有期徒刑与剥夺政治权利均执行完毕后,才能执行职业禁止D、职业禁止的期限均为3年至5年>>>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0章>第3节>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种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禁止。
A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犯罪的,即为“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
故A项错误,不当选。
B项,《刑法》第37条之一第2款规定:“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违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决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
”故B项正确,当选。
C项,《刑法》第37条之一第1款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3.下列哪一种情形不成立累犯?( )A、甲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缓刑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B、乙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满释放后的第4年,又犯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C、丙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执行3年后被假释,于假释期满后的第5年又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D、丁犯叛逃罪被判处管制2年,管制期满后8年又犯参加恐怖组织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2节>累犯【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的成立条件。
甲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
根据学界多数说,既然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就表明原判刑罚并未被执行,故不符合“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这一累犯的要件,因此,不存在和前罪构成累犯的问题。
根据《刑法》第65条、第66条的规定,乙、丙构成一般累犯,丁构成特别累犯。
4.甲(民营企业销售经理)因合同诈骗罪被捕。
在侦查期间,甲主动供述曾向国家工作人员乙行贿9万元,司法机关遂对乙进行追诉。
后查明,甲的行为属于单位行贿,行贿数额尚未达到单位行贿罪的定罪标准。
甲的主动供述构成下列哪一量刑情节?(2014年卷二12题,单选)A、坦白B、立功C、自首D、准自首>>>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2节>立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首、立功、坦白的区分。
A项,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这里如实供述的是自己所被指控的犯罪事实。
本题中,甲主动供述的是自己被调查罪行以外的其他犯罪,不属于坦白。
故A项错误。
B项,虽然甲如实交代并不构成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但是甲的交代行为却使司法机关能够追诉乙的受贿罪,属于犯罪分子归案后向司法机关检举揭发他人犯罪并经查证属实的情形,成立立功。
故B项正确。
CD项,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成立一般自首。
犯罪分子被捕后,如实交代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5.甲因父仇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乙慌忙抵挡喊着说:"是丙逼我把你家老汉推下粪池的,不信去问丁。
"甲信以为真,遂松开乙,乙趁机逃走。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C、甲的行为具有正当性D、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不能犯)>>>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答案】:B【解析】:①甲的行为不具有正当性。
因为乙将甲的父亲推下粪坑的行为已经结束,不存在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或者紧急危险,所以甲的行为不可能具有正当性。
C选项错误。
②甲欲重伤乙,“将乙推倒在地举刀便砍”,该行为具有侵犯乙身体健康的紧迫危险,属于故意伤害罪的实行行为,即甲“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所以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的说法错误。
A 选项错误。
③甲对乙的伤害结果并未实现(犯罪未得逞),其原因在于甲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
本案中甲之所以放弃犯罪,是因为相信了乙的话,以为是丙将其父亲推下粪坑。
但是在中止的自动性认定中,放弃犯罪的原因6.乙基于强奸故意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甲出于义愤对乙进行攻击,客观上阻止了乙的强奸行为。
观点:①正当防卫不需要有防卫认识②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认识,即只要求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③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意志,即只要求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④正当防卫既需要有防卫认识,也需要有防卫意志结论:甲成立正当防卫甲不成立正当防卫就上述案情,观点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哪一选项?(2011年卷二7题,单选)A、观点①观点②与a结论对应;观点③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B、观点①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C、观点②观点③与a结论对应;观点①观点④与b结论对应D、观点①观点④与a结论对应;观点②观点③与b结论对应>>>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正当防卫的构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正当防卫的防卫意识。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认为,成立正当防卫要求具有防卫意识。
防卫意识包括防卫认识与防卫意志。
防卫认识指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防卫意志指防卫人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目的。
观点①认为,不需要有防卫认识就可以成立正当防卫。
那么甲对乙(正在进行犯罪的人)进行的攻击,无论甲的主观想法如何,都在客观上救助了被害人,保护了法益,就成立正当防卫。
观点②认为,成立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认识,不需要防卫意志(目的)。
即只要求防卫人认识到不7.关于自首,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卷二9题,单选)A、甲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并与警察对峙,经警察劝说放弃了犯罪。
甲是在“犯罪过程中”而不是“犯罪以后”自动投案,不符合自首条件B、乙交通肇事后留在现场救助伤员,并报告交管部门发生了事故。
交警到达现场询问时,乙否认了自己的行为。
乙不成立自首C、丙故意杀人后如实交代了自己的客观罪行,司法机关根据其交代认定其主观罪过为故意,丙辩称其为过失。
丙不成立自首D、丁犯罪后,仅因形迹可疑而被盘问、教育,便交代了自己所犯罪行,但拒不交代真实身份。
丁不属于如实供述,不成立自首>>>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1章>第2节>自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首的认定。
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
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成立,一般自首;被动归案后如实陈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性质罪行的,是特别自首。
A项,甲放弃绑架的一瞬间就已经是“犯罪以后”,满足自首的要求。
故A项错误。
B项,乙未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不是自首。
故B项正确。
C项,丙已经说清楚了自己所经历的客观事实,并且根据客观描述可以证明其主观心态,那么就满足了如实供述的要求,行为人在此基础上对于自己主观心态的狡辩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故C项错误。
D项,犯罪后在未被抓获8.关于罪数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卷二10题,单选)A、冒充警察招摇撞骗,骗取他人财物的,适用特别法条以招摇撞骗罪论处B、冒充警察实施抢劫,同时构成抢劫罪与招摇撞骗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C、冒充军人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与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从一重罪论处D、冒充军人劫持航空器的,成立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与劫持航空器罪,实行数罪并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8章>第2节>想象竞合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罪数。
AC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锶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故A项错误,不当选;C项正确,当选。
B项,冒充警察抢劫的,是《刑法》第263条第6项规定的法定刑升格条件,只定抢劫罪。
故B项错误,不当选。
D项,冒充军人劫持航空器的,不是为了骗取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不成立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只成立劫持航空器罪。
故D项错误,不当选。
9.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
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
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2016年卷二5题,单选)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故意。
A项,吴某以杀人故意向甲、乙二人开枪,即使对二人的死亡都是间接故意,在没有杀死二人的情况下,也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