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北京民间绝活-葡萄常

老北京民间绝活-葡萄常

老北京民间绝活—葡萄常
像北京这样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都,宝贝物件儿不用我们说,一个字儿形容-—多。

有堪称文物的建筑,比如天坛、故宫、颐和园。

又有咱们在博物馆里见到的青花瓷、玛瑙雕、雕漆等工艺品,还有宫廷里面御用的器皿,说起来件件儿可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啊。

这些宝贝都是物件,不会说话,不能交流。

今儿我们为您介绍的这宝贝您先听听……
(叫卖大王同期)
这些老艺人们也同样是宝,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今天臧老先生给我们吆喝的是咱老北京的“葡萄常”。

“葡萄常”简介
您看看,这葡萄粒儿大饱满,颜色鲜艳,长势真好,肯定挺好吃的。

(去摘葡萄,被阻挡了),(同期:不要摘,这是假葡萄,是“葡萄常”做的玻璃葡萄)
啊?这么逼真的葡萄怎么会是假的呢?我得好好看看,用手掐掐,真掐不动,真是假的啊?葡萄常最大的特点就是仿真,只要是咱自然生活里有的葡萄,常家的玻璃工艺都能给它做出来。

大小不一样的葡萄、颜色不一样的葡萄、造型不一样的葡萄、挂在藤上没长成的葡萄等等等……都能通过一双巧手和家传绝技把它们做出来。

惟妙惟肖,以假乱真呐。

“葡萄常”的历史
所以您误把这假葡萄看成是真的,就显得很正常了,就连见过无数珍宝的慈禧太后,都受过这些假葡萄的骗。

1894年阴历10月,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为慈禧做六十大寿,慈禧到颐和园大戏楼准备看戏时,突然,发现有一株葡萄,果实累累,晶莹剔透。

阴历l 0月,北京已进入冬季,慈禧见到这么鲜灵儿的葡萄,不禁赏心悦目,垂涎欲滴啊。

传旨采摘食用。

太监忙回禀:“那是假的”。

慈禧非常惊讶,问为何人所做。

经查得知是韩其哈曰布及其妻所做。

慈禧大喜,赏韩其哈曰布妻为“常在”,并赐匾“天仪常”。

为感恩,韩其哈曰布改名常在,家人改常姓。

从此北京城的花儿市就有了一家“御笔字号”常氏玻璃葡萄的买卖,日子久了,人们顺口就叫成了“葡萄常”,这一叫就是一百多年。

“葡萄常”现状
“葡萄常”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第五代,常弘就是“葡萄常”第五代传人,她在原有的传统手工艺基础之上,有了新的突破,让“葡萄常”
这个民间绝活儿,继续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您肯定要问了,这玻璃葡萄是怎么做的?竟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我们也不卖关子了,今儿就带您去拜访“葡萄常”,了解这种老北京极尽失传的老手艺。

走吧,还等什么,一起看看去
“葡萄常”的制作工艺
与一般沉重的料器葡萄不同,“葡萄常”的葡萄粒儿全是吹制而成,薄如蝉翼,肉质感强。

叶片、枝梗、须脉类似绢花的做法,吹制的空
心料珠经过一系列工序,作出白霜紫肉,足以乱真的葡萄。

最后与枝叶须梗等散件儿攒成整活儿,就制作好了这轻盈灵动,巧夺天工的“葡萄常”工艺品了。

吹珠
制作葡萄的第一步就是吹珠,用生玻璃管,经过融化然后吹制而成,这也是这门绝活的一道难关。

首先选择生玻璃制成的玻璃管,没有结疤、没有裂痕、没有添加任何物质的玻璃管才是上好的原料。

原料选好了,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融化玻璃时,吹珠师傅利用特制煤油灯,经过加压泵的压力,将灯焰的温度瞬间升高到1800摄氏度,来融化玻璃。

将我们准备好的玻璃管,放在火焰上进行融化,融化时要不停的转动玻璃管,保证玻璃管受热均匀。

感觉开始融化时,与玻璃管平行用力向外拉,保证抻拉的玻璃管直径是0.3厘米左右的就符合标准了,顺便再将靠近原来玻璃珠的地方,在火焰上融化一下,让那里的直径再小一点儿。

由于玻璃的熔点很低,只要离开火焰不大工夫儿就脆了。

双手用力掰,玻璃管就在细的地方断开了,一个带把儿的玻璃球就弄好了。

这也不像葡萄粒儿啊?还长了两个尾巴。

别着急,人家师傅还没有进行吹珠呢。

咱们先看看这些拉丝出来的玻璃球儿,他们的两头虽然都非常细,但是您仔细看,两边儿都是空心的。

师傅告诉我们,用玻璃管拉丝,
只要不融化,不管拉多细,中间都有孔。

而吹珠工作也是利用了这样的特点才可以实现的。

把短把儿那边放在火焰上融化,当尾巴快要融化的时候,用镊子迅速掐断,给短把儿这边收口,继续用火焰融化玻璃球,开始收缩快要融化时,迅速将长把儿放在嘴里,吹珠时注意,要不停地转动玻璃珠,才能保证玻璃珠是圆的。

您看,这样的玻璃珠晶莹剔透,您再想象一下上上颜色之后,是不是挺像葡萄粒儿的呀。

将长把儿用锉刀切除掉,留下将近1厘米的把儿就可以了。

灌珠
玻璃珠制作好了,接下来就要进行下面一道工序了,这道工序行话叫做“灌珠”,其实,就是制作葡萄梗儿。

在这里我们准备裹有绵纸的细铁丝(细铁丝长10厘米左右),螺纹绵纸(绵纸宽1厘米左右),还有褐色的绵纸(绵纸宽1厘米左右)。

将螺纹绵纸裹住铁丝,手指用力碾合,当螺纹绵纸有了一定的厚度,在玻璃珠的小孔上比划一下,感觉能够插入之后将绵纸截断,把带有铁丝的绵纸插入玻璃珠上的小孔里,工作就算完成了。

您可别看这道工序简单,这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肉搅铁”呢。

因为在这儿进行这道工序时,为了铁丝、绵纸和玻璃珠紧密结合,手指要非常用力碾合才能达到目的。

常老师告诉我们,半天下来啊这手指生疼。

还有把棉纸塞进葡萄珠里时,稍不留神,就会弄碎玻璃,坏了葡萄不说,还把自己的手弄伤,碎玻璃拿不出来,就得肿上一个月。

这样一个简单的步骤,就要暗暗使上巧劲,才能让玻璃珠和葡萄梗儿长在一起。

您瞧,这样的玻璃珠看着挺玄乎的,只要稍微用力,葡萄梗儿不就出来了吗,其实“葡萄常”比您想得周到,所以还要包上一层褐色绵纸,用来连接玻璃珠和铁丝,双重保护下的葡萄梗就更结实了。

上色
这时的玻璃珠就可以上色了,首先是调配颜色,这是第二道技术难关。

怎么才能让表面光滑的玻璃珠颜色均匀呢?这就要靠染料里面的固色剂了。

在这染料里面放有2成的红曲酒、1成的白糖、1成的水胶、1成的淀粉、1成紫粉、还有4成的水。

然后放在电磁炉上面加热,加热到30摄氏度就可以进行上色了。

将玻璃珠放在染料里,颜色均匀后拿出来晾制5-6小时,染料完全干燥之后,再进行第二次上色。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上色过程也要经过三次以上的上色,才能达到逼真的效果。

蘸蜡
您看这上好色的葡萄粒儿,怎么还发着耀眼的光晕,不像真葡萄的色泽啊。

咱们给它们全部蘸上一层薄薄的蜡呢,就跟变魔术似地,瞬间这葡萄皮的质感就出现了。

而且蜡不溶于水,还能起到固色的作用。

蘸蜡时注意,均匀蘸满蜡之后,慢慢甩几下葡萄粒儿,把多余的蜡甩掉,
避免蜡液顺着葡萄粒儿流下来,形成难看的瑕疵。

蘸好蜡放置5-6
小时,充分干燥时,就可以进行下面的环节制作了。

挂霜
“葡萄常”的葡萄能够以假乱真,那是因为它和真葡萄一样都挂着一层白霜。

真葡萄外面的白霜状物质是一层果粉,成分是果糖,是在光和作用下自然形成的,可是这玻璃葡萄又是怎么挂上霜的呢?
首先准备好独家秘方的葡萄霜,常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霜的主要成分是青砖灰。

用葡萄珠蘸取白霜,然后用毛笔将白霜涂匀。

您看,是不是葡萄的质感就非常逼真了。

葡萄粒儿准备好了,然后就可以准备攒活儿了。

攒活儿之前,我们先看看葡萄叶和须子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制作葡萄叶和须子
葡萄叶我们选用这种用宣纸压制而成的叶子,连接叶子的叶梗我们用三根包有绵纸的铁丝组成,用褐色绵纸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两头留有将近5厘米不用包扎,将一头整理成一个扇子形状,涂好胶水,将叶梗儿粘在叶子上。

须子的制作很简单,把绵纸绳儿在圆的东西上缠绕,然后取下来,须子就很自然地弯曲成形了。

把叶子和须子用绵纸连接在一起,稍加整理,这叶子就准备好了。

攒活
攒活儿就是将零散的葡萄珠、叶子攒成一串串各种形状的葡萄,就成为工艺品了。

攒活时选择第一颗葡萄珠儿是有讲究的:
采访:(同期)
然后用绵纸将所有的葡萄粒儿连接起来,攒活儿时一定要用力,不然这葡萄粒儿时间久了就散开了,葡萄粒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意放置。

最后将我们制作好的叶子连接到葡萄串上,用绵纸收好口。

这制作好的葡萄从远处一看,好像刚从葡萄架上摘下来的一样,水灵灵的。

常老师说啊,她每年都会去葡萄园看葡萄,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为的就是让自己攒出来的葡萄串儿更像真葡萄。

这些葡萄珠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绿色、有的绿中透紫、有的是紫中挂绿……并且还有一层新鲜的白霜,真是晶莹逼真,引人垂涎呐。

“葡萄常”葡萄的鉴别
现在市面上这种葡萄造型的工艺品也不少,我们要怎么鉴别呢?
采访:(同期)
“葡萄常”葡萄的保养
最后我们来给您说说这“葡萄常”葡萄的保养方法。

平时我们把葡萄放置在通风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落有灰尘的葡萄不能用水洗,用毛刷之类的东西,将灰清除干净就可以了。

从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珠到一串串惟妙惟肖的仿真葡萄,类似于葡萄常这样的民间绝活儿还有很多,它蕴含了手艺人丰富的智慧与创造力,不仅是一种文化,更代表着一段历史。

希望这些民间绝活儿能够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