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加工过程》投稿须知(NOTICE TO AUTHORS)《生物加工过程》是由南京工业大学主办,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
主要报道我国生物工程研究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进展;特别关注在生物技术与化工技术的界面上的生物能源、生物新材料以及新医药、新食品资源等,主要内容涉及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的应用及下游分离、纯化技术等。
本刊已经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同时被美国BIOSIS Previews、CA、剑桥科学文摘(生物科学)收录。
1 栏目设置1.1 综述:一般为预约稿。
结合自己的系统研究工作并能提出新的观点,对该领域国内外的前沿成果进行规律性概述,以8000字为宜。
1.2 学术论文:报道学术水平高、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大,并具有原始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全文(包括图(一幅图约合150个字)、表、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一般在6000字左右。
1.3 研究简报:报道研究工作中具有原始性、创新性的部分或阶段性成果,不列中文摘要,全文限在3000字左右。
2 投稿须知2.1 来稿需附函说明文章的创新点和有课题负责人签名的单位保密审查介绍信, 证明无泄密问题及声明单位和作者署名无争议,有外藉人士署名的稿件, 需附该人士同意在我刊发表此稿的函件,有关侵权事宜由作者自负。
投稿请通过E-mail(shengwu@)投稿,本刊2006年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
2.2 作者的署名及顺序以投稿时标注的为准。
稿中作者不止一位时,请确定一位联系人(姓名右上角加*号),注明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E-mail 地址。
第一作者的“作者简介”,其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同时注明电话和电子信箱。
来稿请勿一稿两投,若一经发现,本刊在2年内拒绝接收此稿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署名的任何稿件。
3 稿件审理3.1 来稿一经受理三个工作日内通过E-mail发送“收稿回执”,同时呈同行专家和本刊编辑委员会审定。
3个月内函告作者审理结果,请作者自留底稿。
本刊对拟刊用的稿件将提出修改建议并连同稿件一起返回作者修改。
修改稿1个月内不返回者,按自行退稿处理。
在修改稿正式发表之前,本刊有权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并请作者校对时认定。
对于不拟录用的稿件,本刊一律不予退还,请作者投稿前保留底稿。
3.2 从收稿到稿件刊出一般为6-12个月。
稿件一经正式发表,本刊将付稿费,同时赠送该期样刊2册。
刊出文稿将由本刊编辑部提供给有关文摘检索刊物、光盘出版物及期刊网,所付稿酬已包括上述刊物稿酬,不另付作者稿酬。
如作者不同意,请在投搞时声明,否则视为同意。
4 格式要求4.1 按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本刊要求论文应包括以下2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
其中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邮编,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前言 (可不标出标题)、正文、结果与讨论、致谢和参考文献表。
4.2 文章各部分的排列顺序为:题名,作者名,单位、邮编、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名、英文单位、邮编、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正文、结果与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
4.3 请在文章题目上方顶格标出以下内容:文章编号(“:”后可留空位,编号由责任编辑确定),中图分类号(若查不到,“:”后可留空位),文献标识码(A)。
4.4 作者项置于文题下面,居中排版。
作者项包括:作者姓名、单位、所在地区、邮编。
各作者姓名间用逗号分隔,通讯联系人用“*”号标注(第一作者为通讯联系人时不必标注);作者单位加括号与作者姓名接排,不同单位之间用分号分隔;英文作者项格式与中文相同,置于英文文题下方,居中排版。
作者姓名拼写一律姓前名后。
4.5 在论文首页应以脚注形式标出以下信息:“基金项目”资助情况(需注明项目编号),第一作者的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
如第一作者不是通讯联系人,则应在通讯联系人处加注,并在第一作者简介后加上注释(与第一作者简介后另起一行),给出通讯联系人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
4.6 对论文各部分的内容要求:a)论文题名:文章题目应简短明确,正确表达文章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尽量不用副标题、缩略语、分子式和标点符号等。
b)论文摘要:摘要应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3人称写,避免使用“本文研究了……”、“作者研究了……”等字样;摘要应阐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其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避免自我评价,篇幅控制在250字左右;摘要中不宜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以及自定义的符号和术语;英文摘要应较中文摘要详细,句型力求简单,篇幅宜为300~400个单词。
c)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索引和检索时选定的、能反映稿件主体内容的词(不要使用复数),中英文关键词应对应,应尽量使用主题词,一般为3~5个。
应避免将词组作为关键词。
d)前言:不单列标题,一般在300~500字以内;前言应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研究设想、研究方法等;要突出本研究的创新点。
e)正文:正文部分应明确阐述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技术路线、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应该明确交待所用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和实验条件;正确表述所得结果。
f) 结果与讨论:结果与讨论是对本论文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阐述,必须具有正确性、完整性和条理性。
g)参考文献:引用他人数据、图表和观点时必须注明出处,以免造成侵权。
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不能引用。
本刊引文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以带方括号的数字上角标形式标明引文序号),引文标注及文后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格式应符合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
具体要求见附件1.9.对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a)标题和序号:按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按层次列标题。
标题序号为3级(1→1.1→1.1.1),3级以下不设标题,可采用序号或字母列出顺序。
b)数字用法:根据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要求正确使用数字,凡计量单位前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其它场合凡可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时,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
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
引文著录、行文注释、表格和插图中的日期和时刻按GB/T 7408-94规定的扩展格式表示,如1996年1月8日,采用半字线分隔形式:1996-01-08;14时12分36秒为“14:12:36”。
小数点前或小数点后超过4位(含4位)的数字,应采用3位分节法,从小数点向左或向右每3位之间空开1/4字距。
c)量和单位按GB 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排格式规范》的要求,文中物理量及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符号表示;物理量一般排为斜体(个别物理量除外,如pH),单位符号用正体;对于没有法定符号的物理量,必须使用中文物理量名称,不能使用外文物理量名称;可以用下角标、括号内加注等形式修饰物理量,但不能修饰计量单位,如“25%(V/V)”、“17(m/m)”、“26ng/g(dw)”、“μg/kg(土)”、“350mg/LCdCl2”等均是错误的;不能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如ppm、ppb、ppt、rpm等;注意数字与单位符号的正确书写,如15~20℅应写成15℅~20%,20±1℃应写成(20±1)℃,12×12×20cm应写成12cm×12cm×20cm。
d)表格①附表应使用三线格式(包括顶线、底线和栏目线)。
表头(项目栏)放在顶线与栏目线之间,栏目线与底线之间为表身。
必要时可在表头和表身内加横向辅线。
②表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一致。
表序与表题居中排,题末不加标点符号。
全表共用单位可加括号编排在表的右上方。
表内数字要对齐排,不能错行错位。
相邻栏内若数字或内容相同,不能用“同上”、“同左”、“″”等代替。
表中数字一般也应按三位分节法排。
如果表的横向项目较多,1页排不下时,可双页排,表题跨两页骑缝居中排。
如表的竖向长,可在次页序排,并在表题位排上“表…(续)”及表内项目。
③表中量和单位应按GB 3101-93的规定标示,即量符号与单位间用斜线隔开。
例如:时间及其单位写为:“t/min”,浓度及其单位写为“C/(mg •L-1)”。
④表注放在表格底线以下。
表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半圆括号置于被注释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混淆。
⑤附表应直接排入文中,不必另页专门打印。
附件1 引文标注及参考文献格式1.根据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引文及著录参考文献表。
参考文献表中引文必须是已公开发表的文献。
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不能引用,只能用文内页下注的形式注明出处。
已被录用但尚未出版的论文亦不能引用。
2.在正文中,引文用上角标的形式标注,不能与“著者-出版年制”混用(即加括号列出版年)。
引文标注格式为:在方括号内标注引文序号。
如有多于1条的引文,则按如下方法处理:1)当序号连续时用浪纹线连接最小和最大序号;2)当序号不连续时各序号用逗号分隔。
3.参考文献表中的著录项目顺序按正文中的引用先后确定,先引的列在前面。
参考文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并顶格排版。
4.参考文献表中各著录条目应内容规范、齐全。
具体要求为:a)著者项 3人以内必须全部列出,3人以上亦必须全部列出前3位著者后再加“等”、“et al”,不能仅列1人后即加“等”、“et al”。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隔。
作者姓名无论中文和外文,其书写格式一律为“姓前名后”。
对于外文,名可缩写,但须以空格代替缩写点。
除翻译以外,一般不著录文献责任者的具体责任,如“主编”、“编”等。
b)题名项题名前用句点引导,题名后加方括号标注文献类型,如[J]、[M]等。
c)期刊刊名用句点引导,不必用斜体,字体亦不必加粗,缩写点用空格代替。
期刊出版年份、卷号用逗号引导;期号接卷号用圆括号括起;页码用冒号引导,页码范围用半字线表示,不同页码段间用分号分隔;对于期刊无卷号时可在年份标示后紧接着标示期号,如“1999(8)”表示1999年第8期,而“1999,8”则表示1998年第8卷(无期号);引文条目最后不加任何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