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 订计划要切合实际,不要大而无当。
B .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C . 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D . 他说:“他虽然犯了这样大的错误,但我还是不愿意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 (2分)(2019·济宁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教师能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直接关系着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千千万万家庭的未来生活。
B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精确控制下,天宫二号于16日成功实施两次轨道控制,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目前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工作正常。
C . 根据传统国培项目规划,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与人数,让更多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有机会接受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教育。
D . 《抗日战争》将丰富庞杂的史料和实地采集做精心的裁选,在力求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化的叙事,笔触细腻。
3. (2分) (2019高一上·余姚期中)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________。
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______。
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
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_____。
记得曾宾谷曾以《诗品》中语名诗,叫作《赏雨茅屋斋诗集》。
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______。
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郁达夫《雨》)①是多么的有趣②若非身历其境者绝领悟不到③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④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A . ④③②①B . ②③①④C . ④③①②D . ②④①③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4. (6分) (2017高三上·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
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
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
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
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
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
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
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
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由此,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是墨守成规、虚夸自负,而是来自文化创新,来自新时代条件下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及成果,来自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构筑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文化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和制度基础,让世界文明成为整体。
B . 丰厚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拥有这些资源,我们就有了文化底气。
C . 文化创新及新时代条件下激发的巨大文化创造能力和成果是文化自信底气的重要条件。
D . 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正在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让我国文化发展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对文化创造条件论证充分,既提到先进社会制度,也提到世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B . 文章论述客观,在论证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的同时,也指出了应该注意改进的方面。
C . 文章首段列举先人积累的文化资源,从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论证了文化自信底气的来源。
D . 文章从文化资源、先进社会制度和文化创造活动等方面论证,回答了标题提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我们如果不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那么就不能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B . 中国会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C . 要拥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为文化创造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D .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的丰厚文化资源,有的可能成为被永久封存的资源。
5. (7分) (2016高一下·大名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
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
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
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
《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
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
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
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
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
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
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
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
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
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
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
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
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
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
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
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
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
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
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
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
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
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
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
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
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
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
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
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
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
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
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