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汶巧珍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3期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学习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结合当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境况,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本文主要探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项目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实践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用核心素养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落实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中只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培养其一定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单纯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容易产生和维持学习兴趣。
加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普遍不被重视,项目教学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项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
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得先结合学情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再选择适合的项目。
尤其信息技术课程不参加高考,教学内容的筛选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
鉴于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己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知识整合筛选,开展项目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然项目教学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的项目最关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等,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教师在选择项目主题时,要符合实用、典型、有意义等原则。
比如,讲解《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一节时,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地域特点选择适合的项目,例如“家乡的美景与美食”,“我的大学梦”,“旅行计划”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信息素养。
在此基础上成立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项目任务进行具体的细分,协调分工写作完成分任務,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视频短片或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