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下载)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下载)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解读时间:2006-07-28【编者按】未来的武汉城市圈究竟是什么样?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将发挥何种作用?昨日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一部长达140多页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以下简称《规划》)令与会者眼前一亮。

这份历时1年多、数易其稿编制的《规划》,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

据了解,《规划》经进一步修订后,不久将提交省人大审议通过。

本报今日择其要点予以报道,以飨关心城市圈建设的各界读者。

★“中国弓”的发力点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规划》用了一幅“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

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武汉城市圈发展目标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规划》以每5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近期阶段(2005~2010年)为城市圈建设的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为城市圈顺利进入工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该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稳定在12%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11.4%。

到2010年,实现GDP总量和人均GDP比2003年翻一番。

在这一阶段,武汉、黄石、鄂州应率先加快发展,圈内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2011~2015年)为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GDP总量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10.6%。

到2015年,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远期阶段(2016~2020年)城市圈将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工业主体,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

GDP总量保持10%年均增长率,人均GDP保持9.6%的年均增速。

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61.2%,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圈。

整个城市圈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武汉城市圈将实现五大转变《规划》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于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规划》提出,要达到这一目标,未来的武汉城市圈将实现5大转变:——由发展中的城市圈转变为较发达的城市圈;——由发育型城市圈转变为成长型城市圈,进一步转变为成熟型城市圈;——由“一强众弱”型城市圈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城市圈;——由省域内生型城市圈转变为省际外生型城市圈;——由内需型城市圈转变为外向与内需融合型城市圈。

★城市圈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规划》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面临着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的格局: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5大优势。

但也存在着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突出,二元结构明显;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艰巨,行政体制分割严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等5个劣势。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内需拉动与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统筹区域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与政策倾斜,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4大发展机遇。

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粮棉油主产区“三农问题”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观念体制障碍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4大严峻挑战。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但圈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而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实现梯度推进与非平衡推进相结合。

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经济发展与资源协调,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比较发达的生态城市圈。

向“八同”发展实现五个一体化《规划》提出: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应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八同”,即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

最终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由原来的四个一体化增加到五个,新增了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同时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圈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

五个一体化为:——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以高速化、网络化为重点,构建铁、水、公、空的新型综合运输体系;以推进城市圈信息化进程为目标,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互联互通;坚持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电源结构,改善电网布局,形成城乡电网协调发展一体化供电体系。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以城市圈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为龙头,形成10大优势产业链。

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圈内工业经济集约增长。

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核心增长极作用,优化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沿主要经济发展轴线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和辐射极,建设6条产业集聚带,实行联动发展。

——区域市场一体化充分发挥武汉金融优势,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对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提升档次、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发展和提升商品市场。

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

——城乡建设一体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沿重要交通干线,形成“一核、三轴、两环、四组团、两带”的空间结构。

完善城镇规模结构,优化整合超大城市,重点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

明确城镇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扶贫力度。

——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有着明显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城市圈建设应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城市圈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生态城市圈。

详解五个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为总目标,建立高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强的电力生产供应网络,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完备的防洪、除涝、抗旱、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

到2010年,武汉城市圈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框架。

交通:以高速化、网络化为目标,构建一体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公路方面,构筑三级路网:在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国道省道布局的基础上,建成连通各主要城市并与周边省份相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形成两环、十三射、四联线的布局和以武汉为中心,通达主要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以国道省道改造为主,加强区域干线公路建设,形成与高速公路网相互连接、互为补充的区域干线公路网。

铁路方面:配合京广、沪汉蓉快速客运线和沪汉蓉沿江铁路三大干线建设,搞好京广线、京九线、汉丹线、武九线等干线的扩能改造,巩固提高武汉作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的地位。

同时,分布建设轨道交通网。

航道方面,形成以长江、汉江、汉北河为主航道,富水、蕲水、浠水、府河等12条长江和汉江支流为骨干航道,东荆河、通顺河等其他内河水系为补充的,通江达海的5级以上内河骨干航道网。

空运方面,通过二期扩建,将天河机场建成为华中地区航空中心和枢纽港,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420万人次提高到1000万人次;优化航线结构,增加主干航班密度,到2010年国内航线增加到160条,国际航线增加到32条,通达15个国家和地区。

电力:形成七区、两网、一基地的电力生产供应格局。

调整电源结构、继续发展大型火电、加强水电蓄能调峰电源建设,重视生物能发电,适时发展核电,实现能源多样化,将武汉城市圈建成湖北的能源基地。

信息通信: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圈内长途区号统一,移动通讯实现同网同费;建设数字城市和网络城市圈,在省“三纵三横两环”光缆干线基础上,形成射状与环形相结合的光缆干线传输网,建成以武汉为中心、城市圈各城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宽带骨干传输网络。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目前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水平,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梯度发展格局。

《规划》确定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进程中,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作为重点,力图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特色化和服务业现代化。

工业——工业一体化布局采取点—轴发展模式。

点以武汉市为主中心,黄石市为副中心,其他7个城市为次中心。

轴分为长江及沪蓉高速公路、京广线与汉丹线为主轴,京九线发展为辅轴。

实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

——建设10大产业链,分别是: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

——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发展50个产业集群。

现阶段重点建设已形成了光电子通信、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钢铁及深加工、金属制品、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工业、纺织、建材、服装、造纸及包装、食品、饮料等15个产业集群。

——建立7大特色产业带。

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鄂州、黄冈、黄石的高技术产业带;以武钢为龙头,包括鄂州、黄石的冶金—建材产业带;以武汉开发区为龙头的环城市圈汽车零部件产业带;以武汉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的环城市圈IT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带;以武汉为龙头,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的环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带;以武汉为龙头,在城市圈西侧建设包括孝感、天门、潜江的化工产业带;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产业带。

农业——建设6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武汉及周边商品蔬菜产业带;以武汉周边5大湖泊为核心的优质水产品产业带;以孝感、黄冈为中心的优质稻米产业带;圈西4市和圈东4县市区两个优质棉花产业带;圈西4市和圈东8县市区两个“双低”油菜带;武汉市及周边县市优质“三元猪”产业带。

——建立8大特色农产品基地。

武汉周边特色家禽产品基地;以武汉、黄石为中心的牛奶产品基地;大别山和圈南优质绿茶产品基地;圈东3县市和圈北大悟县优质板栗产品基地;圈西两县市优质蜂产品基地;圈南幕阜山区优质中药材产品基地;英山、罗田、麻城三县市蚕茧产品基地;圈东南苎麻产品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