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越高
2.屈服强度
3.较薄
4.压弯构件
5.冲击韧性(Agv)
二、
1.
钢材经焊接冷却后,在焊件中产生的变形和应力,称为焊接残余变形和应力。
2.
在外力作用下材料产生变形,如取消外力仍能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并不产生裂缝的性质,称为钢材塑性。
3.
当温度升高时,在200℃以内钢材性能没有很大的变化,43O℃~540℃之间强度急剧下降,60O℃时强度很低,不能承受荷载。
但在25O℃左右时,钢材的强度反而略有提高,同时塑性和韧性均下降,材料有转脆的倾向,钢材表面氧化膜呈蓝色,称为蓝脆现象。
4.
轴心受压构件整体弯曲后,沿杆长各截面上将存在弯矩和剪力。
在格构式柱的设计中,剪力造成的附加影响不能忽略,因此对虚轴失稳的计算通常以加大长细比的办法来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加大后的长细比称为换算长细比。
5.
宽而薄的板件,挠度较大,在板件中间形成的应力有利影响比较显著,因此宽薄板在屈曲后仍能继续承担更大的荷载,即具有屈曲后强度。
三、
1.
除以
2.
四、
1.
(1)摩擦传力的弹性阶段(2)滑移阶段(3)栓杆直接传力的弹性阶段(4)弹塑性阶段
2.
(1)焊接时不均匀的加热和冷却(2)型钢热轧后不均匀的冷却(3)板边缘经火焰切割后热塑性收缩(4)板件经冷却校正产生的塑性变形
3.
梁的弯曲正应力可分为三个阶段: 1.弹性工作阶段:应力和应变成正比,梁全截面弹性工作。
2.弹塑性工作阶段:弯矩进一步增加,截面上、下缘有一个高为a的塑性区域。
3.弹塑性工作阶段:弯矩再增加,梁的塑性区不断向内发展,弹性核心完全消失,形成塑性铰,达到承载力的最大值。
4.
5.
包括初弯曲、残余应力和初偏心。
(1)残余应力的产生原因:焊接影响、热轧影响、切割影响、冷校正影响 (2)初弯曲(正弦分布)实际的轴心受压构件在加工制作和运输及安装过程中,构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微小弯曲,称为初弯曲。
其影响特点是:一经加载产生挠度,先慢后快,偏心距越大,挠度越大,临界承载力小于欧拉力。
(3)初偏心:由于构造上的原因和构件截面尺寸的变异等,作用在构件上的轴心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偏离截面形心而形成初偏心。
荷载初偏心对轴心受压构件的影响与初弯曲的影响类似。
只是曲线通过坐标原点,为了简化分析,可取一种缺陷的合适值代表这两种缺陷的影响。
《规范》中实际轴压杆稳定承载力计算的初始缺陷只考虑初弯曲和残余应力,用最大强度准则,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