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

不负所望,《没完没了》创造了当
年电影票房的奇迹,王中军成为了影 片的最大获益者。仅全国票房收入就 达到3000万元,按行业规矩制片方拿 其中33%,余下由发行方和电影院按一 定比例分配,所以单票房一项王中军 就收回了成本。由于王中军还获得影 片的独家广告代理权,所以1000多万 的广告收入就成为了利润进账。
利益之外,导演和演员更加看重影 视剧作品给自身商业价值带来的提升。 换言之,王忠军看到了“培养”亿元导 演的商业价值,冯小刚找到了一个能集 合全部资源制作电影的平台。
1999年,对于王中军来说着实在 有些难熬,前几部电影失利是在设想 之中。但是对于投资冯小刚1100万的 《没完没了》王中军下定赌注:一定 要赚钱,不能做无回报的投资。苦苦 等待着影片的上映,因为之前并没有 和冯小刚合作过,王中军也不能预料 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只有等待事实 来说话。
于是,王中军1989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传媒。1989年至 1994年,在美留学,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 士学位。
五年后, 1994年2月,王中军呆着辛苦赚来的十万美金回到 北京,准备大干一场。在对自己的三个弟弟进行一番劝说之后, 大弟弟王中方欣然入股。
也许,上天注定王中军与王中磊兄弟是宿命的事业拍档。王中 军的大弟弟王中方在车祸中不幸丧生,王中磊有一次很悲切地对别 人说,“他就死在我怀里”。
2005年,华谊兄弟投资天音传 媒公司之后,便把电视剧作为公司 大力投资的一个产业。
王中军采取的手段很简单,他 邀请电视剧的知名创作团队加盟公 司,约谈全国最顶尖的制片人,让 他们在华谊建立自己的制片人工作 室,这也是内地第一次尝试电视剧 制片人工作室。
2006年,王中军签下了张纪中等 著名电视剧制作人,收编了张纪中 和黄磊等人。张纪中作为电视剧领 域的大鳄,加盟华谊,正好弥补了 华谊兄弟在电视剧制作上的薄弱。
王中磊和朋友合开的贸易公司也在1995年破产。当时王中军的 公司正缺人手,王中磊又有企业工作的管理经验。一度失意的王中 磊最终在哥哥王中军的劝说下加入了他的广告公司。从此,兄弟二 人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创业历程。
二、第一桶金
1994年5月16日,华谊兄弟广告公 司在国际饭店开张了。
在美国给餐馆送外卖的时候,王中 军经常会看到类似“Menu in NEW York”的一些册子,上面会罗列一些当 地的美食之类的内容,看起来很方便 也很有用。
四、进军电视剧
2005年,华谊兄弟斥资3000万元现金并购成立了新公司天 音传媒,将其作为华谊进军电视剧领域的策略。
华谊兄弟这次并购天音传媒,成为四川本土最大的一次 影视文化产业的联姻,之所以选择四川本土的天音传媒公司, 王中军说:“川味”文化很好的丰富了电视剧的创作群体, 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一个公司的发展,需要在市场 意识和运作上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 功。
广告收入为早期华谊兄弟参与影视制作供血, 今天已成为国内影视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这一盈利点的挖掘,华谊兄弟堪称是民营影 视业的启蒙者。
二、结缘冯小刚
无论是业内同行,还是外界研究者, 大都倾向于把华谊兄弟早期的成功,总 结为王忠军与 冯小刚的最佳拍档,即“冯王组合”。
由于上下游利润分配结构的迥异,中 国电影市场是一个由知名导演和演员垄 断的寡头市场。有票房号召力的知名导 演、知名演员,是所有制片方争夺的稀 缺资源。获取这些稀缺资源,没有资金 不行,而只有资金也显然不够。
2005年王京花带领大班艺人出走,兄弟二人极力挽留, 只剩下李冰冰和范冰 冰作为星星之火。
2006年,冯小刚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古 装大片《夜宴》,王中军的钱也没闲着, 华谊同时投资出品了《墨攻》和《鸡犬不 宁》两部电影。在他看来,投资除了冯小 刚之外的其他导演的电影才是降低风险的 更好办法。
“一个好导演三年能拍一部片子就相 当不错了,像好莱坞的一些知名导演,两 三年才能出一部好片子,有的更是十年磨 一剑。我们还有一些商业价值比不上小刚, 但很有特点的导演。”
首创“海外分账”
在中国电影界,华谊兄弟是第一个吃螃蟹 的人,电影《大腕》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 房的影片,这种合作方式给华谊兄弟带来巨大 的利益 ,除了票房收益外,影片发行的海外 渠道是华谊兄弟得到的最大硕果,由此一条中 国电影打向世界的道路展现在华谊的面前。
三、全面出击电影业
在国外大片和盗版市场的冲击 下,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变得很 狭小了。就连中国电影界的大人 物——新画面影业公司的张伟平在 谈及投资电影的感受时也称电影 业其实是高风险的行业。也许是 出于对这种风险的考虑,所以张 伟平多次强调自己只投资张艺谋 的影片。
演员夏雨说:“公司的大部分艺人都是和王姐签的,她 在大家的心目中很有地位和威望,她说的话很有分量,我 们都愿意跟着她干!”
王忠军早就认识到,“一个单独的经纪公司是没有 造血功能的,艺人经纪必须与影视制作平台结合”。华 谊兄弟的确是以制片资源吸引艺人,但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华谊投拍的影视剧业务量有限;二是经纪公司扁平 化的架构,由王京花一人独揽大权。当外界给出更优厚 的条件时,危机出现了。
虽然观众的反馈没有王中军 预想的热烈,但片子最终的销 售额仍然达到了900多万元,利 润是400多万,回报率高达90% 左右,这主要归功于王中军巧 妙地运用了影视广告。
王忠军的第一个广告客户是中国银行,这 个名单此后还加入了宝马汽车、佳能等。这些 高端客户资源,被王忠军创造性地以“植入广 告”的方式,出现在影视作品里。
艺人经纪业务,成为华谊兄弟在影视制作、发行之 外的第三个业务模块。但艺人经纪业务有其特殊性, 对影视娱乐企业而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而人本身 的流动性,又使之具有不可控性。
王京花,北京拾捌文化
经纪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国第一代文化经纪人, 从1991年涉足歌坛经纪开 始,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歌 手组合——兄弟brothers (楚童楚琪)及实力派歌 手——高枫、戴娆、白雪、 李慧珍等。1993年在影帝 陈道明的力邀之下转入影 视经纪,并在十多年的经 纪生涯中屡创佳绩,成为 内地第一经纪人。
1997年,华谊兄弟的年销售额达 到6亿元人民币,三年后,华谊 广告公司意外触电
1998年的一天,王中军在 路上碰见了他出国前在广告公 司的同事刘晓玲,一直在电视 剧圈里做事的她告诉王中军拍 电视剧多么赚钱,王中军怦然 心动。很快,王中军投资拍了 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心理诊 所》,居然盈利100% !
经过不懈努力,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华谊兄弟一个小小的 广告公司就完成了中国银行15000多个营业点的CI标准化设计, 把中国银行的标志全部改成红标,黑字,白底的标识。
为其推广企业形象标准化、零售网点视觉形象标准化和信 用卡标准化,最后做到了中国银行的广告综合代理。第一桶金 赚了几千万。华谊兄弟广告公司一夜成名。
《大腕》首次尝试了在中外合拍 片中由中方人员占主导地位的方式, 它有效地改变以往合拍片中,中国 无权参与全球票房分账的局面。在 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联合投拍《大 腕》时,《大腕》总制片人、华谊 兄弟公司总裁王中军和他的公司牢 牢坚持着中国人占主导地位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哥伦比亚公司 成为了严格的投资人,其余拍摄细 节都以华谊兄弟公司为主,王中军 的“总制片人”一职不再是挂名的 虚衔,有关影片的制作、价格、周 期等因素基本都由中方说了算,美 方员工和助理等在拍摄期间都归中 方管理。
王中军和张伟平的做法却恰恰 相反,尽管冯小刚已经成为一个 品牌,但是王中军绝不会只投资 冯小刚一个人的电影。2000年, 和冯小刚签约后,王中军和冯小 刚一起打造冯小刚电影贺岁品牌。 但是他没有忘记继续发掘其他有 潜力的导演。
2003年,出品了冯小刚执导的《手 机》,同时还有同陆川的第二次合作,投 资拍摄了在国内、国际均享有盛誉的《可 可西里》。2004年,冯小刚又拍摄了《天 下无贼》,而作为当年《天下无贼》票房 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周星驰的《功夫》居然 也有份华谊兄弟的投资。
2005年8月,继黄圣依与周星驰决裂,周迅结束与李小婉 5年的合约,华谊兄弟公司旗下艺人大跳槽, 一线明星如陈 道明、夏雨、胡军、周韵、李冰冰、范冰冰、佟大为、任 泉以及杨紫琼、关之琳、刘嘉玲、吴君如、袁咏仪等华谊 明星都将跟随原华谊兄弟经纪公司的总裁王京花转投一家 日本经纪公司(即橙天娱乐)。这对于华谊兄弟来说无异 于一场大地震,也是内地演艺圈有史以来的一场最大的集 体跳槽!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深度研究分析
第一章 华谊初创
一 、王中军其人
在中国,如果说哪位老 板的知名度不如自己的员工 高,估计非华谊兄弟掌门人 王中军莫属。
他一手创办的华谊兄弟是 个明星“梦工厂”,拥有众 多耀眼的明星。有人说时代 造就了王中军,王中军成就 了华谊,但一路走来的苦辣 酸甜,唯有王中军本人才能 真切体味。
王中军当即决定,公司就从做餐饮 类小杂志开始,也就是后来的“menu in Beijing”。
获得成功后,突然,王中军有一天 对员工说:“不做了。”在一片惊讶 声中,王中军高调宣布他的宏伟计划: 搞定中国银行,争取做一单亿元大生 意。
在华谊的的第一桶金里,王中军对美国企业化的表现形式 印象很深刻,特别是像麦当劳那种的CI(企业形象)标准化设 计王中军尤其欣赏。
这种伞状架构,迅速扩大了电视剧业务量。从签约张纪中开始, 华谊兄弟逐渐集结了吴毅、李波等一大批成熟的制片人。大量的 影视剧参演机会,使华谊兄弟成为名符其实的造星平台。
2006年以来,华谊电视剧旗下的制片人工作室,数量已增加 到12个。以“末位淘汰”的方式,每年筛去盈利状况最差的工作 室,再补充进来新鲜换血。他们当中,既有像张纪中这样的知名 制片人,也有像杨善朴吴晓这样的销售精英、发行人。他们的口 碑、与电视台多年的合作,为华谊电视剧的销售铺平了道路。以 30集电视剧为例,2000多万元的成本投入,通常能卖到3000多万 元,净盈利1000多万元。
制片人工作室制度
2006年,华谊兄弟提出“制片人工作室制度”,野心勃勃想要 做到国内电视剧制作产业前三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