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安全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安全风险管理基础知识1、安全的定义为“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意味着不危险。

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和损失。

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设施损害或环境危害的条件,是指安全条件。

不因人、机、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失效、人员伤害或其他损失,是指安全状况。

2、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精髓以人为本、风险预控、闭环管理、持续改进。

3、现代安全管理的特征强调安全生产以人为本4、危险的定义既事物所处的一种不安全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将可能导致某种事故或一系列的损害或损失事件。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5、风险的定义风险是衡量危险性的指标,风险是某一有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的组合。

当危险暴露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时就成为风险。

风险(R)具有概率和后果的二重性,风险可用损失程度(c)和发生概率的函数(p)来表示:R=f(p,c)6、事件的定义造成或可能造成事故的事情。

注:事件包括未遂过失。

7、事故的定义造成死亡、疾病、伤害、环境污染、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

8、隐患的定义是指任何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场所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对工作标准、实务、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

隐患与风险是一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概念。

隐患→暴露在人类的生产作业活动中→风险→控制失败→事故9、风险的分类按风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社会风险、文化风险(如腐朽思想、不良生活习惯:酗酒、吸烟等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10、风险与危险的关系危险是风险的前提。

没有危险就没有风险。

风险与危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

例如:人类要应用核能,就有受辐射的危险,这种危险是客观固有的。

但在实践中,人类采取各种措施使其应用中受辐射的风险小些,甚至人绝对地与之相隔离,尽管它仍有受辐射的危险,但由于无发生的渠道,所以我们并没有受辐射的风险。

这里说明了人们应该关心的是“风险”,而非“危险”,因为直接与人发生联系的是“风险”,而“危险”是事物客观的属性,是风险的一种前提表征。

我们可以做到客观危险性很大,但实际承受的风险较小。

11、危险与安全的关系危险与安全是相对的。

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是人们从是否可能遭受伤害、职业病、健康损坏、环境破坏和其他损失的角度,对生产环境以及设备(设施)、场所、人员、物料的认识。

例如,按照《高处作业分级》(BGT3608-93)的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

生产人员在进行高处作业时,要求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或安全防护设备(用品),以防止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12、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13、人员失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

14、不安全状态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

(称物的不安全状态为“隐患”)15、故障(或失效)指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16、危险源的定义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质,且危险物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17、危险源的构成危险源构成的三要素: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

触发因素: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

18、危险源辩识的方法(1)对照法---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辩识危险源。

基于经验的方法。

(2)系统安全分析法---是从安全的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通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联来辩识系统中的危险源。

19、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能量源、能量载体)。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20、危险源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控制更困难。

21、风险管理的起源风险评估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保险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

22、风险管理的定义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23、风险管理的意义一是要查清设备和环境的固有危险点,查找作业中设备和环境的动态不安全因素,为设备技术改造、作业安全控制和人身防护做好准备工作;二是要进一步摸清人员素质,特别是基层管理者和生产员工的安全素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明确内容和方向三是要通过研究员工现场作业行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安全监督检查打好基础;四是要发现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缺位”、不足及其深层次原因,为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提供方向和部位。

24、风险管理作用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从而达到安全的目的。

25、风险管理的目的研究事故致因与后果---确定评估危险、危害因素-----控制事故的发生,做平安事。

26、国网公司安全生产三大体系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事故调查体系。

27、公司风险管理的工作思路实施“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全员培训,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层次分明、上下衔接、专业配合、逐级负责、各负其责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28、公司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1)树立风险管理基本概念,员工风险意识得到提高;(2)员工的风险辩识,防范能力提高,作业行为规范;(3)初步了解掌握本单位、车间、班组安全状况和存在的短板,为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提供方向,以点带面,为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9、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进度(1)2009年1月至6月,教育培训(2)2009年7月至12月,作业风险辨识控制阶段(3)2010年1月至12月,开展企业安全风险评估阶段(4)2010年7月至12月,监督检查、总结提高、持续改进。

30、公司开展风险管理的方法两全:全员参与、全员培训;三自:自下而上辩识、自上而下评价、自主应用和控制。

31、风险管理实现四个转变(1)是要转变工作目标,重点关注和控制人身事故和人为责任事故(2)是转变工作内容,以现场作业风险辩识与防范为重点。

(3)是转变工作重点,关注安全生产条件、作业现场人的行为和管理过程。

(4)是转变工作方式,由周期性查评转变为随生产和管理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并对设备、环境的改变进行跟踪。

强调安全系统工程强调“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32、风险管理的范畴(风险管理三要素)风险辩识(分析)-----识别事故类型、影响因素、事故发生机制↓风险评价-----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评价分级↓风险控制-----制订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改进自控系统33、风险构成的三要素是风险构成的三要素是:风险原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

34、风险评价的定义是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5、故障树分析法是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将导致故障发生的各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画成逻辑树图,并对其进行简化计算的分析评价方法。

36、风险评价的作用和意义风险评价也称安全评价,是以系统安全为目的,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辩识与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用:全过程和全方位安全控制;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安全成本。

37、风险分析定义风险分析就是研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他所产生的后果和损失。

38、风险评估的定义评估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39、风险构成要素中的风险原因是风险原因:在人们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存在或然性、不确定性,或因多种方案存在的差异性而导致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和各种方案的差异性是风险形成的原因。

40、风险管理的程序(4个阶段)(1)风险的识别;(2)风险的衡量;(3)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4)执行与评价。

风险的识别—是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识别。

风险的衡量—是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

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分两大类:风险控制对策和风险财务处理对策。

前者是在损失发生前力图控制与消除损失的措施,后者是损失发生后的财务处理和经济补偿措施。

执行与评价—实施风险管理决策和评价其后果,实质在于协调地配合采取风险管理的各种措施,不断地通过信息反馈检查风险管理决策及其实施情况,并视情形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修正,使之更接近风险管理目标。

41、风险控制的定义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以最小的消耗达到最优的安全水平。

其具体控制目标包括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减少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

42、风险控制技术有哪些?各自表述宏观控制技术和微观控制技术。

宏观控制技术以整个研究系统为控制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法制手段(法令、规程、制度)、经济手段(奖励、处罚)、教育手段(长期的、短期的)。

微观控制技术以具体的危险源为控制对象,以系统工程原理为指导,对风险进行控制。

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互相依存,互为补充,互相制约,缺一不可。

43、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闭环控制原则;(2)动态控制原则;(3分级控制原则;(4)多层次控制原则。

44、多层次控制原则的内容多层次控制可以增加系统的可靠程度。

通常包括6个层次:根本的预防性控制、补充性控制、防止事故扩大的预防性控制、维护性能的控制、经常性控制以及紧急性控制。

45、事故形式分类中“物体打击”是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