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总结报告
我们**信用社现所辖17个行政村,农户**户,**余人,职工总数14人。
截止3月末全社各项存款余额**万元,股金余额**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万元。
今年5月份,在信用联社指导下,我们经过学习培训,对我社的所有贷款进行了五级分类。
使我们从不同角度掌握了贷款的真实情况:分类前我社正常贷款**笔、**万元、占比**%;逾期贷款**笔、**万元、占比**%;呆滞贷款**笔、**万元、占比**%。
其中不良贷款为**万元、占比**%。
分类后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贷款余额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占比分别为**%、**%、*%、*%、*%,笔数分别为**笔、**笔、**笔、**笔、**笔。
其中后三类不良贷款为**万元、占比**%。
通过“四级分类”与“五级分类”的比较,发现不良贷款在分类后增加了*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在于“五级分类法”把对贷款风险的管理由事后变为事前,由静态变为动态,而“四级分类法”只是在贷款逾期后对贷款的风险和质量做出一种被动的事后统计,并不能使信用社在贷款风险发生前就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级分类法”促使信贷人员
从贷款发放之日起就要对自己放出的贷款进行全方位的随时跟踪管理。
所以我们认识到贷款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监
控和规避,而不是期限划分,这是管理理念的更新;同时管理方法也更趋科学,过去放出贷款即坐等到期收回之日,逾期就作记录,平时对贷户的跟踪监控不够,贷款放出后随机风险、贷户具体情况掌握不够,实行“五级分类”之后,信贷员再也不能在信用社闲坐了,他们必须天天巡视贷户,掌握信息,增强分析判断能力,使信贷管理方法更加细致科学,对信贷人员的素质提高也大有裨益。
XX信用社
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
我社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从年月中旬联社召开的信贷业务培训暨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业务培训以来,紧紧围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严格按照《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精心组织,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贷款风险操作流程对我社现有信贷资产进行了五级分类,现就此项工作作如下小结:
开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以来,我社信贷人员在完成二季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收集贷款户信息,整理基础资料,特别是对损失类贷款做到了心中有数,并由有关部门出据了证明材料。
截止月末,全社各项贷款共笔,金额为元。
按四级期限
管理统计:正常贷款余额元,占比 %,不良贷款余额为元,(其中:逾期元,呆滞元),占比 %。
根据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统计:企业贷款1笔金额元,占比为 %,初分结果为可疑类贷款;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881笔,金额元,占比 %;其中:正常类贷款笔金额元,占比 %;关注类贷款笔,金额元,占比 %;次级类贷款笔,金额元,占比 %;可疑类贷款笔,金额元,占比 %;损失类贷款笔,金额元,占比 %;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正常类调入可疑类1笔金额元,正常类调入损失类贷款笔金额元,其原因主要是三峡库区移民未归还的贷款。
按五级分类正常贷款余额为元,占比 %,不良贷款余额为元,占比 %,偏离度为 %。
分类后正常贷款余额比分类前减少元,比重比原来减少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比分类前增加元,比重增加个百分点。
分析增减变化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一是我镇属移民大镇,已动迁人口余人,全镇个村就有个村移民,信贷投放难,正常贷款收回多,双呆占比较高,规模萎缩,贷款余额下降;二是三峡库区移民属国家政策因素,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扣收各种款项,受此政策因素的影响,造成信用环境恶劣,还有相当一部分贷款无法收回,形成不良,如这次五级分类属三峡库区移民贷款未收回的笔,金额元;三是我镇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未形成规模种养大户,贷款零星分散;
四是信用社外勤人员整天忙于社内事务,下村调查情况的少,对信贷业务拓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建议:一是打造信用环境,整顿信用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二是对外迁移民户的贷款要组织专人清收,特别是市内安置的移民户的贷款,应以市联社牵头组织力量清收;三是对赖帐户、钉子户要采取法律手段清收,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主要是准确性问题。
“五级分类”既要求定性分析,也要求定量分析,由于信用社信贷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观念、视野、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信社又是初次推行甚至是初次接触“五级分类法”,分析判断难免出现误差,准确性难保百分之百。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杜绝主观故意,其次要通过对每笔贷款连续的、动态的分析,逐渐提高准确度、真实性,逐步修正技术上、操作上的误差。
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