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道德观

两种道德观


规则的道德与德性的道德
”规则的道德“是现代式的道德观,“德性的道德”是古典 式的道德观。这两种道德观及理论标志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 际。
现代式的道德观
从总体上来看,现代的“规则的道德”蕴涵下列两点看法 1:道德的工具化取向 2:道德知识的技术化
古典式的道德观
从总体上看,古典的“德性道德观”蕴涵下列两点看法: 1:道德即目的 2:道德的应然取向
德性道德觀VS規則道德觀
(二)德性之知與智慧
道德實踐依賴----將道德內在化---結果:德性
eg.好醫生 背了許多書本上的知識 在每次診斷中作出最正確的判斷 道德的存在 背誦道德規則的人 知道什麼時候應怎麼作的人
(道德生活) 1.掌握和了解
道德規則
2.把規則內在 化
3.把規則在生 活中應用出來
德性道德觀VS規則道德觀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
• 人的活动 达到目的 • 人的生命 实现目标

人生的终极好处:幸福
构成好处(GOOD) (EUDAIMONIA) 金钱、名誉、权力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
• 幸福主义(EUDAIMONISM):人类活动是目的性的
???
∴要为形式化的目的观填上内容——什么是构成幸福的要素 亚里士多德提出‘ERGON’理念——功能 肯尼則在文章中認為‘ERGON’指特有的活動
麥肯泰尔對“實踐”的闡釋
例:
教小孩下象棋 內在好處:象棋本身給他帶來的樂趣 外在好處:得到皮球 小孩目的純粹是皮球 體會不到 採取欺騙手段得到 慢慢了解象棋這個遊戲後 了解下象棋其中的優越標準並努力想達 到 不会再在乎是否得到了皮球,皮球與棋
這個對內外好處的區分也有力的闡釋了“德性”--就是那些在達致內在好處時所必須要 藝沒有任何內在聯繫 具備的一些人類的特質。
道德契約下
自利主義者 著重個人利益 有限資源 跟隨規則解決衝突
現代式道德觀
VS.
古典式道德觀
范围: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 • 道德领域=公正(JUSTICE) >德性 • 德性=服从道德规则的性向
范围:如何达致美满的人生 • 道德实践依赖:德性 • 德性=达到实现最终极好 处所必须的一些品质 • 道德实践=达致美满人生 的过程 • 例子:儒家式道德观、亚 里士多德道德理论
最後個人道德及德性的培養被縮減成性向(道德原則的服從)
古今道德哲學的轉變
• 古代道德哲學最重要的問題 「怎樣才算一個美滿的人生?」 • 現代道德哲學中終極難題 「為甚麼我應該道德?」
道德的工具化
契約道德論 (霍布士)
以一組規則組成
自然狀況 (起點)
自利主義者 著重個人利益 有限資源 以暴力解決衝突
பைடு நூலகம்
德性道德觀VS規則道德觀
(二)德性之知與智慧
德性道德觀最終目的 培養體現道德的人 掌推某些道德規則 ∴德性道德觀注重的是使我們養成習慣,令道德成為我們的第二性 • • • • 道德規則就像法律 (普遍性的) 道德實踐 每一個特殊及具體的場合 需要判斷的能力 遵循一種規則 從書上學到 應用道德規則的能力 死記道德規則
現代道德哲學趨勢
• 集中在道德原則/規則
• • 提出實質性道德原則 建立及提出理據

探究價值與事實

很少提及德性
建立道德規則
康德- 可普遍化性(universalizability) • • • • • 是一種測驗 有普遍性、必然性 任何格言(maxim)能通過便能成為道德律
米爾(Mill) - 傷害原則(the harm principle) 不傷害其他事物 沒有違反就不是不道德
——試論儒家倫理的形態
161903 蔣惠雯 160015 陳浣樺 160036 許啓銘 滙智 16S001 赵哲楠 15P029 鄧煜霖 15P003 袁
兩種道德觀
韦伯的现代性思想
理性化,是韦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也是韦伯现代性思 想的核心术语。他认为其基本含义是指理智的思考和计算。同时, 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
與課堂相關内容
米爾 (J.S. Mill)
• 傷害原則 (自由主義) • “不涉及他人利害的行爲,他人都無權干涉” • “人類之所以有理有權地可以個別地或者集體地對其中人任何分子的行動進行干涉,唯 一的目的只是為了自我防衛” • 作者用以指出現代哲學家集中討論道德原則
米爾 (J.S. Mill)
例:孔子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也說明孔子充分意識到什麼是內在的好處的意義的。
儒家的方向
哈伯瑪斯在《知識與人類的興趣》中將科學分為三種,並將各種知識與人類的某一方面興 趣聯繫起來。 經驗--分析的(以普通定律的形式出現)
科學
歷史--詮釋的(對對象的解釋)
• • • • 兩者均爲現代的道德觀 “規則的道德” “維持人類社會存在所不可或缺的最低限度的條件” 强調道德的工具化以及技術性的知識
德性與蘇格拉底
道德本身就是目的 德性
• 追求終極好處及幸福 • 道德實踐及德性培養
蘇格拉底
• 追求美善生活 • 倫理,道德的討論及自我檢查
德性與蘇格拉底
德性之知與智慧 德性
事實與價值
• • 兩者之間不具邏輯上的推論關係 價值是人主觀地賦與事實,而事實本身不其價值
E.g. 甲認為極其價值,乙可能認為不具價值,甚至有害。
• •
所以價值不其普遍性 只有自由主義能解釋普遍的價值觀
價值
• • • • • 價值因人而異 組成社會必須依賴規則 各自追求利益只會引致混亂 • 維持社會穩定存在及茁長 →道德規則 • 有害於社會穩定存在及茁長 →道德上的錯誤
在目的論的道德理論中,德性占什麼位置?德性與最終極好處的關係?
•德性=达到实现最终极好处所必须的一些品质 •德性與幸福的關係=工具與目的之間的關係 •現代觀念—>純粹外在的關係(用因果關係界定) A是B的工具 導致 B
A 創造A
(技術性的關係)
B 要得到B (目的)
德性與幸福的關係
• 德性 -> 幸福 技術性的手段與目的的關係 我們要做什麼應該做的事? 指導人生 ∴無法將德性與幸福分開概述
儒家倫理的型態
「儒家的倫理型態不是現代式的道德觀。」 兩個理由: 1、经典书籍像《论语》等几乎很难发现有像现代道德典籍中那种结构做的很工整的道德 原则。不是以律则的形式出现的,更多的讲的是如何实践。 2、儒家的道德观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培养而不是解决利害冲突的。
儒家倫理的特性
「強調德性,相對的不重視原則」 1、儒家典籍中經常提到的一些形容人德性的概念不是規則性的,很難進行具體的定義。 例:孔子面對不同弟子對“仁”會有不同的闡述方式--“愛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 仁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剛、毅、木、訥近於仁”。 这种定義的随机性也表明這些儒家倫理的概念是不能被定义化的,不具有原则的普遍性的 特征,所以也就不能構作成一個如現代道德觀中的原則。
道德實踐和人類其他實踐活動一樣有內在的好處。 這個好處本身也和其他的內在好處一樣,不能用其他方法得到。 所以只有具備德性的人才可以得到內在的好處。
如何闡釋德性在儒家倫理系統中的中心位置?
德與福的結合 認為發生概率 判斷原因 現代人 偶然 對好處是效益式的理解 儒家 必然 了解到“福”是一種內在的好處
儒家倫理的特性
「注重美善人格/德性的培養」
道德觀 現代式的道德觀 儒家倫理觀
道德的應用側重 解決利害衝突 培養人具有德性 點 (道德問題=分配公正的問題) (實際最終目的是成聖成賢) 例:《大學》中有“德潤身”這樣的說法,這鮮明的體現了儒家的整個學問是一套“內聖
之學”,始終將道德實踐以及德性的培養作為目的,最後成聖成賢。 結論:德性在儒家倫理觀中是中心觀念。
如何闡釋德性在儒家倫理系統中的中心位置?
「有德性之人才可以獲得道德實踐所帶來的內在的好處。」 孟子“四端說”以及“性善說”,與亞里士多德的“ergon”(特有的活動)有相同的 地方,孟子認為道德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道德實踐 修養、獲得德性 使道德實踐不斷的進步 德性
如何闡釋德性在儒家倫理系統中的中心位置?
(二)德性之知與智慧
歐克夏:實踐性的知識 被傳授 在書本上學到 eg.《 庄子》天道篇:輪匠與齐恒公的對答 輪匠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無法記載的 像作輪子時,下刀時,力道的大小一樣,也無法傳授給兒子 透過在生活中的實踐來體驗才能領會 在道德活動體驗的結果 德性的內在化 成為有智慧的人 有知識的人 掌握達到目的的手段,但對自己的目的並不清晰 有智慧的人 掌握達到目的的方法,更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
儒家倫理的特性
「強調德性,相對的不重視原則」 2、規則是寫在書本上的,學習規則最可靠的途徑就是書本。但是要想成为有德之人,看 书可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是实践道德这种行为。
從書本學到科學知識
看許多關於道德的書
自己寫書討論科學問題
寫有關道德的書
能夠成為科學家(有規則的)
不能夠成為有德性的人(無規則,需實踐)
批判的(透過自我反省,衝破內在以及外在的阻力)
儒家的方向
「可以用哈伯瑪斯的第三種形式的科學來了解儒家的方向。」
儒家是一种由自我解放的兴趣作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学问,目的是达到德性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内外的阻力会逐渐的被排除掉,并从这个活动过程中得到内在的好处。 例如,在德性實踐活動中,他可以得到德性實踐所能夠給人帶來的內在好處,他能夠做到 “仁者安仁”。
• 政治理論 (自由主義) • “讓人類按照他們自己認為好的方式生活,比強迫他們按別人認為好的方式生活,對人 類更有益” • 解釋道德原則
霍布斯 (T. Hobbes)
• • • • 社會契約論 作者用以表現古代道德觀與現代道德觀的差別 凸顯道德的工具化 强調現代道德觀是“規則的道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