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3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3课

学科新课程开放式教学活动方案首页课堂教学设计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1. 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课件播放大海的图片。

2. 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语言训练]:看了图片,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两首诗,认识生字词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1. 默读诗歌。

2.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1)默读思考: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诗句。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2. 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四、集体交流、感悟《大海睡了》。

1.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

(1)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板书:静(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教师随机点拨“轻轻的”一词,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4)深夜的大海没有白天的喧嚣,没有了风浪的嬉闹,多么静啊,别打破这份宁静。

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课文里,体会着读出来。

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

(1)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这个“她”是谁?点出:“抱”、“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背脊上,你会做些什么?又会想些什么?(2)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

听,播放潮声。

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

自己先试试。

指名读。

(3)配乐,朗读第二句。

(4)当我们再读这首诗时,你是不是对沉睡的大海有了更深的感受?你从大海身上体会到了什么?(5)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

(6)指导朗读3. 迁移运用,内化语言。

(画面出示)当黑夜渐渐离去,一轮红日从大海里慢慢地升起,此时的大海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交流说说。

第二课时一、集体交流、感悟《海上的风》。

(一)入情入境读诗歌。

1. 播放一段有关海风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大胆发挥想象,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看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2. 学生们思维活跃时,教师顺势引导:“让我们睁开双眼,随着风姐姐一起漫步海边去感受‘海上的风’”。

3. 教师泛读,将孩子们带入情境。

4. 各种形式读文同位读、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使他们忘了此刻是在课堂,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课文朗读中,被大自然的美丽、神秘所倾倒。

(二)感悟大海风的神奇。

1. 从话题的交流中,感受神奇。

相机指导朗读。

●把海上的风比作花神,展现海上浪花翻滚●琴师,展现浪花翻滚发出的声音●把海上的风比作大力士,展现渔船来往的繁荣景象●把海上的风比作狮子,展现海风来临时海上波浪滔天的壮观气势。

2. 读中体会:师生交流感悟的同时,多种形式品味朗读。

3. 思考:诗歌的最后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4. 展开想象,感悟海上风的神奇(1)媒体出示大海美丽富饶的动态画面,海湾、帆船、蓝天……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浪花的拍打声,柔柔的风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课件出示填空: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二、仿写诗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教师导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

续写“大海的歌”,写在小本本上。

课件出示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说说。

小组汇报,完成诗歌的创作。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 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

2.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滔”字。

(1)自主学习7个生字。

(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

(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涛”与“淘”、“朝”与“潮”、“绽”与“淀”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合作朗读课文。

2.配乐读文3.指导背诵。

学科新课程开放式教学活动方案首页课堂教学设计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师生从谈话交流开始,谈自然界,谈万籁之声,谈窸窸窣窣的雪声。

过渡:是呀,我们听过雷声、雨声、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 指名读课文,小组内读课文。

(发挥学生的评价方式)3.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作者的心思。

过渡:“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的几近无声。

但是,你如果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雪的世界中去聆听那下雪的声音。

”1.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边读边思考:下雪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用心感受,有感而发的。

作者听到下雪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声音?●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2. 围绕话题,展开讨论。

3. 师生交流。

●交流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如“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想想雪中的声音。

●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境无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四、抒发感受,领略美好。

1. 看一组雪景图。

课件展示2. 你心中下雪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声音?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

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课件展示2. 学生畅谈交流。

第二课时一、指导背诵课文。

二、配乐体会读文。

课件展示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 出示生字认读。

2. 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

4. 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5.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四、小练笔:拓展延伸,感受美好。

1. 过渡:“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

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课下同学们就出发,用心来感受自然之声吧!听听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呢?2.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写下“心”的感受。

课件出示学科新课程开放式教学活动方案首页课堂教学设计及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秋色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学生畅谈)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

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

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