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性质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论汉字的性质摘要: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文字的性质是由文字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跟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是不同层次上的东西。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而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汉字究竟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点?本文将做一个简单探讨。

关键词:汉字;性质;特点引言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

二十世纪初以来,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外的许多语言文字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很多论文字性质的着作都会提到此问题,汉字性质问题已然成为汉字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正文一、汉字表音与表意关于汉字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字,历来都有几种说法,包括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象形文字说、语符文字说等近十种。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和音义结合说。

(一)汉字的表意“表意文字”是最早最明确地指出汉字性质的学说。

索绪尔提出:“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示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索绪尔之后的许多学者也主张汉字是表意文字。

但学者们对“表意”的阐释又不尽相同。

如张世禄的说法:“中国现行的文字——汉字——就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唯一的代表”。

他从文字的构形和社会功能两个角度阐释汉字性质,这和西方学者对表意文字的理解不同。

此外,梁东汉也支持汉字为表意文字的说法。

他说“方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由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即采用表意说。

(二)汉字的表音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所1979年在《古文字研究》上曾写文章说古代汉字是表音文字。

此后姚孝遂做了进一步阐述。

从汉字功能的角度出发,他提出“就甲骨文的整个体系和就它的根本功能和作用来说,它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固定的读音,完全是属于表音文字的体系,已经发展到了表音文字阶段。

”(三)汉字的意音周有光最先提出此学说:“综合运用表意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

汉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

”19世纪20年代,沈兼士在北大讲授《文字形义学》时把世界文字总括为“意字”和“音字”,并认为汉字一部分属于意字,一部分属于音字。

裘锡圭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像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鉴定为意音文字;后者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是由义符和声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或后期意音文字。

”二、汉字的结构特点与演变(一)汉字字符的类型“字符”也就是汉字符号,是汉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各种汉字的字符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

汉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汉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

记号来源于原始的契刻符号,如古汉字里的“X” (五)、“八”(六)、“十”(七)、“八”(八)等等,记号也可以是硬性规定的,如现代简化字“戏”和“汉”里面的“又”等。

记号在汉字系统中只占极少数,因此就绝大多数字符而言,分为意符和音符两大类就可以了。

意符也就是表意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人”最初就是画的一个人的侧面图形。

音符也就是表音的字符,但是语音没法用图形来表示,因此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例如古汉字的“其”原来是“簸箕”的意思,原本是—个意符,后来采用这个字的字音去记录同元音的虚词“其”,“簸箕”的意思就抛开不管了。

在这种情况下,“其”就成了只在语音上跟有关的语言单位有联系的音符。

字符又可以分为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两种。

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例如汉字的“人”就是—个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单纯字符,虽然“人”可以分解为“一撇一捺”,但是“撇、捺、点、横、竖”等只是组成字形的“笔画”,不是字符,因为“字符”必须是跟某个语言单位有固定联系的汉字符号,而“笔画”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联系,所以“笔画”不是“更小的字符”。

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如汉字的“位”是由单纯字符“人”和“立”组合而成的,所以是复合字符,“符”是由单纯字符“竹”和复合字符“付”组合而成的,而“付”又是由单纯字符“人”和单纯字符“寸”组合而成的.(二)汉字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汉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也就是说汉字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

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的意义,也不是汉字。

例如“早”和“舍”这两个生物学中常用的符号也是某种书写符号;也表示一定的意义,即“雌性”和“雄性”,但是这样的书写符号不是用来书写语言的,因此只是生物学的符号,而不是汉字。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表示一定的意义:可以通行,或不可以通行。

但是红绿灯不直接跟哪个语言单位挂钩,所以是——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的符号,因而不是汉字。

说汉字是一个符号系统,那就是说汉字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孤立的符号,而是互相有联系,有一定规则制约的。

汉字系统由一定数量的“字符”以及字符的组合规则和书写规则组成。

(三)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很复杂,在汉字字符中,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上下、内嵌、外包都可以,如“位”是左右结构,“家”是上下结构,“裹”是内嵌结构,“衣”字里嵌入了一个“果”字,“囚”是外包结构,“人”字外面包了一个方框,如此等等,而且同样的组合的顺序有时候还是不固定的,如“够”字是左右结构,可是过去其中的“句”和“多”在左在右都可以,只是到了汉字规范化以后才固定下来,“句”在左,“多”在右,不能随便挪动了。

(四)汉字字体的演变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在字形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字体的演变。

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么几个不同字体的阶段。

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的字体。

小篆是经过规范化了的,但是形体太繁,在简化趋势的冲击下,很快就让位于隶书和楷书。

隶书出现得比小篆还早,可是成为一种通行的字体比小篆晚。

甲骨文和金文象形程度还比较高,还没有完全线条化。

隶书和小篆都已经完全线条化了。

楷书最早在魏晋之际就出现了,但是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使用,到隋唐时代才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而不久就出现了印刷术,从此汉字的字体也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是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止。

至于行书和草书不是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可以看作一种别体。

(五)汉字发展三阶段论汉字发展三阶段论认为汉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象形汉字或表意汉字阶级、音节汉字阶段和音位汉字阶段。

从现有汉字史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字符就造字的方法而言的确大都是“象形”的,就其跟语言单位的语义和语音的关系而言也的确大都是“表意”的字符,而就表音汉字而言,大致先有音节汉字,后有音位汉字。

从使用字符的多寡和学习的难易而言,的确音位汉字使用的字符是最小的,是最经济、最容易学的,音节汉字次之,意音汉字或词语汉字使用的字符最多,最不经济,因而也最复杂,最难学。

但是,一个符号系统的优劣首先应该就其功能而言。

三、汉字的功能《现代汉语词典》对“功能”的解释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

”罗列一系列汉字功能的方法,可能受此影响。

在系统论中,“功能”是与结构对应的重要范畴,特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

”因此汉字功能描写不是说它能够用来做什么,而应划清汉字与环境的界限;阐明汉字与环境联系和作用的各种能力;理清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汉字与环境的界限——时空性汉字与环境的边界也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划定。

从时间看,大致用于奴隶社会的甲骨文、金文,可叫“远古汉字”,它由字集和正字法构成,是贵族的奢侈品,使用范围较小;小篆、繁体楷书叫“近古汉字”,它多一个新要素——造字系统,是知识分子的利器,使用范围较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形成的“现代汉字”,再增新要素——标点系统,与口头语言关系十分密切,是广大人民的日用品,使用范围最广阔。

汉字的空间边界较复杂。

首先是地域空间,例如从远古汉字到近古汉字,再到现代汉字,就有汉字从发源地殷墟向全国扩散的过程。

其次是密度空间,例如远古汉字的使用者不足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近古汉字的使用者不足百分之十;而现代汉字为绝大多数人所掌握。

在历史上,汉字的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依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呈现阶段性。

除汉字史断代外,汉字历史上许多复杂的变化现象,都需要结合时空条件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二)汉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开放性汉字与环境的交流有三大特点:一、不断交流。

例如甲骨文一问世就立足于中国社会,它与汉语和中国社会的交流从未间断。

交流是发展的原动力,因为与汉语、与中国社会不断交流,甲骨文才能穿越三千多年漫长时间,不断改良结构、完善功能,进化成现代汉字,创造人类文化的奇迹。

二、多层次、多方面交流。

汉字与环境的交流可以在元素、子系统和系统各层面展开。

例如在封建社会,为了避讳,有些字缺笔少画;从古到今,错别字都是常见的现象,这是字集的元素与环境的交流。

周秦以后,形声已经成为唯一造字法,而武则天却用会意法造了一批新字;这是汉字与环境的整体交流。

三、层次越低,交流越频繁。

像武则天那样启用早已淘汰的造字方法,不可能经常发生,而像错别字、任意简化字这种发生在元素层面的现象,却是古今常见的。

开放性表明,汉字是一个动态稳定系统,内部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保持基本稳定;也预示,一旦出现合适的环境条件,内部某些变化因素可能迅速加强,导致子系统的改变,甚至系统的变革。

(三)汉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秩序——目的性无论产生于数千年前还是几百年前,也无论记录何种语言,当今世界一切发达汉字都由造字系统、字集、标点系统和正字法构成。

系统只有到达目的区域后才能稳定下来,天下汉字趋同显示,四要素结构可能是汉字的最佳稳定状态。

从石器时代的原始记事符号到现代汉字,是汉字从孕育到诞生,再到成熟、直至完善的漫长过程,其目的性十分清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