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四运动专题研究共16页文档

五四运动专题研究共16页文档

我们没有别的主人。我们生存着是为了传播
它的光明,捍卫它的光明,把人类一切迷途 的人们集合在它周围。
——罗曼.罗兰:《精神独立宣言》
没有暴风雨,将会是一个多么污浊的天空!
——齐美尔
优秀网络资源链接
五四:救赎中国—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
五四运动面面观—不同的声音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对中国人产生影响怎样?
五四运动的界定
时间、内容、性质
广义: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共成 立前;包括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五四事件、 东西方文化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这是一场思 想解放运动(正统史学意义上,思想解放运动二十 世纪共有三次,此其一)
狭义:1919年5月4日爱国运动爆发到6月28日中 国拒签巴黎和约为止。包括北京高校率先发起的游 行请愿;上海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向全国 大中城市的波及;北京政府对事件作出的回应;是 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爱国运动。
轻于签字之理。详审商榷,只得不往签字。”
―北洋政府外交部编:《巴黎会议关于胶澳问题交涉纪要》
文献与问题
1、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专使有哪几位?在专 使的选派上有什么特点?
2、文献上说“学界最为激烈”的表现有哪些? 3、文献中的“左右掣肘”是指什么? 4、简要谈山东问题的由来。 5、文献中的“外人论调”又是指什么? 6、“巴黎和会”的结果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2、特点:高学历、留学经历、外交经验丰富;表 示北京政府对参加此会的重视。
山东问题由来
1914年8月,日本对德宣战,由龙口登陆山东,先后占济南、 青岛;
1915年1月,在事实占领山东的情况下,提出二十一条,第一 号条款中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让与日本;
1915年5月,中日之间有民四条约(包括关于山东条约,山东 事项之换文等,实际上由于中国民众的抗议,并未真正履行;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积极的一面:
1、分水岭和划时代的标志(新旧民主革命、现代 化的全面启动,辛亥革命的补课)
2、人的觉悟和思想解放(文化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知识分子成为救国的急先锋)
3、五四精神(当前学界认同的观点:爱国主义是 精神源泉,民主与科学是其中的核心,勇于创新、 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 径,理解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 学的内容 ;亲历者的认识:学生的牺牲精神、社 会裁判精神、民族自决精神)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知识分子选择的分类:
1、主张科学救国的一类(如王光祈、李四光) 2、主张文化教育救国的一类(如胡适、傅斯年、
罗家伦等) 3、实践上受挫最终改信共产主义的一类(如毛泽
东、周恩来、蔡和森等) 4、对待工农群众态度转变的一类(如周恩来、邓
小平、朱德、陈毅、李立三、李富春、 李维汉等)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反思与批判(文化热―国学热―反思五四) 1、强烈的政治倾向(救国、救人的次序问
题)
2、富强为标准的功利主义(富强才能不被 宰割)
3、以科学民主排斥其他文化价值的信念 结论:文化激进到政治激进,导致中国文化
的“断裂现象”(道德传统沦丧,人文精神 失落)
精神呐喊
起来!让我们把精神从这些妥协、这些可耻 的联盟以及这些变相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精 神不是任何人的仆从。我们才是精神的仆从。
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五四对社会的影响: 1、国民的觉悟(社会各阶层通过游行示威、宣言通电、
派请愿团,组织各种团等方式表达他们爱国、救国的 意志) 2、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 (名目多,数量大,活动方 式灵活) 3、青年人个性解放的发露(表现为青年人主动地走出 家庭,摆脱宗族、家族的压力,到学校,到各种团体 中求得新知和训练;读书会,研究会,互助团体大量 出现,办报纸,办刊物,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发展自 己的兴趣和个性,北大就有20多个自动组织起来的团 体) 4、移风易俗的新气象(婚丧礼俗的突破)
文献与问题
对德和约中国专使拒绝签字之情形:
“自专使来电,对德草约于交还胶澳一层未能列入,全国议论沸腾, 愤懑达于极点,各界合词请愿政府对于和约毋得签字。府院两处, 接各团体来电日数十起,而尤以学界最为激烈。始而中学以上全体
罢课,渐至联合商界,终至津、沪各处相继罢市……政府以民意所 在,既不敢轻为签字之主张,而国际地位所关,又不敢轻下不签字
1917~1918年,段祺瑞执行武力统一政策参战并向日本借西 原借款,日本以此附加担保条件,肯定民四条约对山东的侵略要 求
1918年3月,中日签订《中日防敌军事协定》并换文,属于秘 密协定
1、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马克思的热门前 沿刊物(200种,有数十种影响较大)
2、宣传和研究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人物、 著作名称)
4、涌现出了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 子(李大钊、陈独秀等)
五四后知识分子的选择
二、知识分子为何会接受马克思主义?
之断语,左右掣肘,而地位日臻困难矣。”
“和约签字,我国对于山东问题,会中宣言维持保留,未达目
的……最初主张注入约内不允,改附约后又不允,改在约外又不允, 改为仅用声明不用保留字又不允,不得已改为临时分函声明,不能 因签字而有妨将来之提请重议云云,又完全被拒。此事于我国领土 完全及前途安固关系至巨,即征诸外人论调,亦群为中国决无可以
1、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 探索救国真理历史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建国方案 的失败;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 响及苏俄向中国的示好)
2、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要求(人数及斗 争方式的变化)
3、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分析 与传播(由原来学西方变成了学苏俄)
问题解答
1、陆征祥(专使团团长、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曾任 荷兰、俄国大使,精通俄文)、顾维钧(驻美公使, 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和外交,博士学位)、施肇 基(驻英公使,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 士)、魏宸组(驻比公使,早年留学比利时)、王正 廷(南方军政府外交总长,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 文学硕士学位、法学博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