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VOC S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在常温下它们的蒸发速率大,易挥发。
有些VOC S是无害的,有些则是有害的。
VOC S部分来源与大型固定源(如化工厂)的排放,大量来自交通工具、电镀、喷漆以及有机溶剂使用过程中所排的废气。
第一节蒸气压及蒸发
一、蒸气压
是判断有机物是否属于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依据。
液态或固态物质的蒸气压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气压越大。
例10-1
例10-2
二、挥发与溶解
污染预防
第二节VOC
S
一、VOC S替代
涂料施工、喷漆、电缆、印刷、粘接、金属清洗等行业都需要利用有机溶剂作为原材料的稀释剂或清洗剂,在使用过程中,这些有机溶剂绝大部分经挥发进入到大气环境中,造成严重的局部污染。
因此,采用无毒的或低毒原材料代替部分有机溶剂,做到不排或少排有害的是减少VOC S这类污染物的有效途径。
二、工艺改革
通过工艺改革以减少VOC S的形成比末端治理措施更为经济有效。
三、泄漏损耗及控制
1.充入、呼吸和排空损耗
2.汽油的转移和呼吸损耗
污染
第三节燃烧法控制VOC
S
一、燃烧转化机理及燃烧动力学(自学)
二、燃烧工艺
1.直接燃烧
也称为直接火焰燃烧,它是把废气中可燃有害组分当作燃料直接燃烧。
因此,该方法只适用于净化含可燃有害组分浓度较高的废气,或者用于净化有害组分燃烧时热值较高的废气。
2.热力燃烧
用于可燃有机物质含量较低的废气净化处理工艺。
3.催化燃烧法
实际上为完全的催化氧化,即在催化剂作用下,使废气中的有害可染组分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此法已成为净化含碳氢化合物废气的有效手段之一。
污染
第四节吸收法控制VOC
S
一、吸收工艺及吸收剂
1.吸收工艺
吸收工艺如图10-8。
2.吸收剂
吸收剂必须对被去除的VOC S有较大的溶解性。
同时,如果需回收有用的VOC S 组分,则回收组分不得和其他组分互溶;吸收剂的蒸气压必须相当低,如果净化过的气体被排到大气中,吸收剂的排放量必须降到最低。
二、吸收设备(自学)
污染
第五节冷凝法控制VOC
S
一、冷凝原理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不同的饱和蒸气压。
对应于废气中有害物质的饱和蒸气压下的温度,称为该混合气体的露点温度。
也就是说,在一定压力下,某气体物质开始冷凝出现的第一个液滴使的温度,即为露点温度。
因此,混合气体中有害物质的温度必须低于露点,才能冷凝下来。
在衡压下加热液体,液体开始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温度,简称泡点。
冷凝温度一般在露点和泡点之间,冷却温度越接近泡点,净化程度越高。
二、气态污染物的冷凝分离
1.相平衡常数
2.露点和泡点温度的计算
三、VOC S的冷凝
四、冷凝类型和设备
1.接触冷凝
2.表面冷凝
3.冷凝系统的设计计算
第六节吸附法控制VOC
污染
S
一、吸附工艺
二、吸附容量
对工程应用而言,吸附容量直接决定了吸附质在吸附床中的停留时间和吸附设备的规模。
通过吸附试验可得到吸附质在指定吸附剂中的吸附容量曲线。
三、所组分吸附(自学)
四、活性炭的吸附热
污染
第七节生物法控制VOC
S
一、原理
二、工艺
1.生物洗涤塔(悬浮生长系统)
2.生物滴滤塔
3.生物过滤塔(附着生长系统)
生物过滤塔易于操作,而且滤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高的特点,可大大减缓有机负荷变化二引起的降解效果的波动。
目前较为常用的生物过滤工艺有土壤法和堆肥法。
土壤法:以土壤中的胶状颗粒作为滤料,利用其吸附性能和土壤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去除的生物过滤工艺。
堆肥法:利用泥炭、堆肥、木屑等为滤料,经熟化后形成一种有利于气体通过的堆肥层,更适宜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生物法工艺性能比较及其应用前景
1.工艺性能:见表10-19
2.适用范围
生物法可处理的有机化合物种类包括:
烃类:苯、甲苯、二甲苯、乙烷、石脑油、环几烷等;
卤烃: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乙烷、二氯甲烷、三氯苯等;
酮类,酯类,乙醚类,醇类等。
适用行业:汽车、造船、摩托车、自行车、家用电器、钢琴、集装箱生产厂的喷漆、涂装车间或生产线产生的有机废气;印铁制罐等流水线产生的有机废气等。